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总部经济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22:13
   产业升级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不同领域对产业升级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国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转型,这种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方式是由大力发展制造业向发展总部经济转变。这种转型本质上是要促进中心城市产业升级。通过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特别是城市不同圈层间进行总部与生产制造环节的空间再配置,加强合作与产业带动,通过中心城市的资源辐射力,将丰富的科技、信息等资源通过总部控制、信息传播、资本输出、技术服务等方式向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制造基地辐射,取得城市之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总部经济发展是中心城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区位竞争优势、提高城市品位的强大动力。总部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变革,促进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并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布局和协同带动。 中心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城市经济转型的需求对产业升级提出了迫切需要,发展总部经济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与功能转型的有效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紧迫性下,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前期工作:完成了成都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发展成都总部经济研究”(项目负责人:郭元晞教授,项目编号为:06RKYD081ZF-029),并撰写研究报告。本文的研究是在以上项目及研究报告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扩展而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 总部经济,随着中心城市经济理论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总部即首脑机关。总部经济,也可称为首脑经济。它是经济活动价值链中的高端部分。广义理解,总部经济是由各类总部或总部派出机构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统称。这些机构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组织,也包括生产、研发、营销、管理等经济组织。狭义理解,总部经济就是企业总部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简称。从价值形态看,总部经济包括上述机构和组织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总和。它包括显形价值和隐形价值两部分:显形价值即总部组织活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隐形价值则包括由于总部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各种相关附加值和叠加效应。 总部经济模式,即“总部--制造基地--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是中心城市连接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通过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让中心城市从位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制造业基地退出来,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心城市着重发展总部、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控制中心;大都市郊区和大中城市着重发展高技术、先进制造,包括核心产业到它们的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其它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一般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配套产业;广大周边地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产业化基地的分层次功能专业化的区域空间格局。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不仅可以带来资金、科技、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还可以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它将最大面积地占领市场,最广范围地配置资源,最小规模地投入成本,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最高水平地防范风险。总部经济不仅区分为全球性总部、区域性总部,还区分为管理型总部和功能型总部,总部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区域间可以形成以企业为基础的区域合作模式。对于某些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态势良好的中心城市,应该将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来认识,创造条件让企业将总部(包括研发和销售中心)设在本地区,截取产业链高端,促进本区域产业水平的提升,扩大本地区经济总量,从而增强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产业辐射力,实现中心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按照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思路,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位于产业高端环节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这也是国际化城市的共同特点。需要重点打造城市的商务区、金融街、科技园、会展中心、物流基地及相关的商务环境。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现代交通网络设施,便捷的信息通道,直接形成国际商务平台。提升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聚集力和辐射力,并将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扩大到世界各个地方。 处理好吸引区域外企业总部入驻与培育本土企业总部之间的关系。在优化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同时,要注重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本土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本土企业快速发展,提升其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使本土企业真正成为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的强大动力。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与周边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的条件下,能够协调周边关系,以总部经济为引擎,加快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文的研究,通过对中心--外围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升级相关理论的分析,阐述产业升级对中心城市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产业升级与发展总部经济的相互关系,指出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充分重视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分析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要注意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带动力,形成合理的圈层布局和产业协同带动与升级,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思考和对策建议。同时全文针对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形成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对总部经济的认识具有先进性 将总部经济广义的理解为由各类总部或总部派出机构(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组织和生产、研发、营销、管理等经济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统称。从价值形态看,总部经济包括显形价值和隐形价值两部分:显形价值即总部组织活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隐形价值则包括由于总部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各种相关附加值和叠加效应。 2、发展总部经济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 发展总部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提高,从制造基地到总部经济是一个质的跨越,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 3、提出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产业导向指标体系 任何中心城市要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基地向现代总部基地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要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各项现代服务业。具体来说,应着重于以下产业导向:①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②金融业;③信息资讯产业;④人力资源管理;⑤立体交通运输业;⑥中介服务业;⑦现代物流业;⑧商业。 4、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圈层产业分工布局与协同升级 不同级别城市通过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吸引”处于产业链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集聚并实现中心城市产业的升级与“圈层”内部产业的合理分工。在现实经济中,这种分工表现为:第一层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本区域“圈层”经济的金融、信息、商贸与科技创新的中心城市,其产业定位以现代服务业和本区域生产经营性服务业为主,以总部控制、信息交流、经营管理、产品设计、核心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与拓展等价值链高端环节为专业化;第二层以大都市郊区和大中城市为依托,承接与中心城市的公司总部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第三层以其它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主要发展一般制造业和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第四层为周边广大地区,主要发展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产业化基地。不同“圈层”经济成为全国整体产业分工中的重要部分,形成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并对其它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实现了产业结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动态整合以及不同区域“圈层”经济之间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 5、走“总部--制造基地--资源产业化”模式,实现城市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提升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就是要让中心城市找准自己的位置,从根本上改变利益实现方式,即从位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制造业基地退出来,让位于广大周边地区,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走“总部--制造基地--资源产业化”发展模式就是中心城市连接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中心城市着重发展总部控制管理、研发、营销等位于产业链高端的环节,大城市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围绕核心产业的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群,中小城市和集镇发展一般制造业与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带动广大周边地区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产业化基地形成。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99.2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1.1.1 国外的研究
        1.1.2 国内的研究
    1.2 对总部经济的认识
        1.2.1 对总部经济的理解
        1.2.2 对总部经济形成机理的认识
    1.3 研究的意义
        1.3.1 对我国发展总部经济的认识分歧
        1.3.2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是城市产业升级与功能转型的要求
    1.4 主要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
    1.5 研究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逻辑结构
    1.6 本文选题的来源及主要创新点
2.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相关理论
    2.1 产业发展空间展开的基本理论
        2.1.1 古典区位理论:以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核心,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方法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进行考察
        2.1.2 近代区位理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市场区划分和市场网合理结构的关注
        2.1.3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阐述
        2.1.4 产业发展空间展开的基本过程和实质
    2.2 产业集聚: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深化和拓展
        2.2.1 集聚成长理论
        2.2.2 产业集聚竞争力体现集聚升级趋势
        2.2.3 产业集聚升级的形式和途径
        2.2.4 集聚与扩散效应
    2.3 产业转移:动态比较优势和要素流动的结果
        2.3.1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2.3.2 产业转移的模式
        2.3.3 产业转移的效应—要素流动的动态性
3. 产业升级对中心城市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3.1 产业升级内涵
        3.1.1 产品生产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3.1.2 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3.1.3 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提升
    3.2 产业升级的动能分析
        3.2.1 新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使产业在整体或局部实现升级
        3.2.2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迫切需要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
    3.3 中心城市与“圈层”内经济之间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
        3.3.1 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各公司总部选址的首选区位
        3.3.2 中心城市产业的升级
        3.3.3 区域圈层产业分工布局与协同升级
    3.4 产业链的深化发展带来城市功能专业化
4. 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充分重视城市现代服务业
    4.1 对Davis 理论的回顾与再认识
    4.2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构成要素分析
        4.2.1 构成要素分析
        4.2.2 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导向指标体系分析
    4.3 总部经济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
        4.3.1 财政收入增加和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
        4.3.2 通过产业间的前后关联效应,促进第三产业众多行业壮大
        4.3.3 拓深各产业内部分工或专业化的程度
    4.4 对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分析
5.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集群效应和城市带动力
    5.1 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与推进中心城市带动力
        5.1.1 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观及其政策主张
        5.1.2 增长极的培育要与推进中心城市的带动力相结合
    5.2 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
        5.2.1 中心--外围城市群的形成
        5.2.2 中心城市的磁场效应
        5.2.3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资源特点
    5.3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集群效应分析
        5.3.1 聚集扩散机理
        5.3.2 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5.3.3 中心城市与其它城市地区间产业分工和功能专业化集聚结构分析
    5.4 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提升中心城市的带动力
        5.4.1 公司总部与加工基地的分离代表着资源配置最佳效率的发展方向
        5.4.2 走“总部--制造基地--资源产业化”发展模式
        5.4.3 以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为例,可以依托中心城市,形成区域增长级
    5.5 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协调发展机制
6. 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基本路径思考
    6.1 发展总部经济的区域定位
    6.2 发展总部经济的产业选择
    6.3 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功能
    6.4 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发展目标
    6.5 发展总部经济的金融环境
7.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对策建议
    7.1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困惑与思考
        7.1.1 体制问题思考
        7.1.2 突破行政区划,推进体制改革的思考
    7.2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思考
        7.2.1 科学规划,构建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总部经济空间体系
        7.2.2 合理分工、建好重点服务区域
        7.2.3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文化特色
        7.2.4 大力引入各类金融机构
        7.2.5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
        7.2.6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7.2.7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研发能力
        7.2.8 更新招商引资思路
8. 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实证研究
    8.1 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条件与现状
        8.1.1 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8.1.2 商务设施有一定基础
        8.1.3 科技资源储量较大
        8.1.4 专业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能力在全国相对发达
        8.1.5 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8.1.6 已有一批企业总部和有发展潜质的企业存在
    8.2 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8.2.1 缺乏有实力的大型产业集团和集群
        8.2.2 成都研发能力的产业化、商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8.2.3 CBD 建设没有长足进步,仍需加快与世界接轨
        8.2.4 国际开放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8.2.5 一些软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8.3 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定位
        8.3.1 发展总部经济的区域思考
        8.3.2 发展总部经济的产业选择
        8.3.3 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功能思考
        8.3.4 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发展目标思考
        8.3.5 发展总部经济的金融环境建设
        8.3.6 调整对成都的总体定位
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奕含;;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7期

2 栾洪岐;;论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静雯;成都金融东大街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杨旭东;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低碳经济制度构建[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韩爽;沈抚交通廊道沿线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原航;郑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3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63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9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