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08:44
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全球经济“一枝独秀”的辉煌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生态环境的高损害,使得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作为中国“资源宝库”、“绿色屏障”的西部地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肆意浪费,不仅使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落后、贫困的境地,同时也直接威胁着东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完全区别于线性增长方式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探求循环经济的区域共容性和全局协调性问题。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西部地区的区域特征与现实情况出发,认真研究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理论,深入探究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径与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在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中,从生态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充实了区域经济学与民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并试图为国家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本论文除导论外,重点论述部分为八章。第一章从生态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现实局限性两个方面,正面提出生态循环经济的命题。第二章从生态循环经济的思想先导、生成母本、历史根源、文化渊源和基础理论五个方面论述生态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依据。第三章阐述了生态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从基本内涵、基本特征、运行原则和基本要求等方面初步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理论——生态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第四章阐述发达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借鉴。第五章从自然特征、经济特征、政治特征和民族特征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特征。第六章回顾反思了我国三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对西部地区的深刻影响,分析评价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论证了生态循环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制度模式的最佳选择。第七章全面论述了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工业、生态循环服务业和生态循环型城镇的具体路径与措施。第八章研究探讨了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问题。 本论题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劳动价值论和经济学、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客观深入地分析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整个研究过程以系统抽象法为基础,逻辑与历史统一,综合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 本论题在理论体系、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等方面,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其主要的创新点有: 一是在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理论——生态循环经济理论的框架。以生态价值优先的理念统领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耦合生态伦理学与循环经济的原理,提炼出生态循环经济“生态优先、循环发展、区域共容、规制约束、制度补偿”的五大特征,提出了生态循环经济的具体运行原则——生态资源全值化、生产过程生态化、生态功能有偿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理论思路,并阐述了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四个并重、四个优先”的基本要求,对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所拓展和创新; 二是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讨了西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与基本思路。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工业、生态循环服务业和生态循环型城镇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措施,特别是对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三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比如,在充分肯定循环经济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性;在农业发展方向上,提出了生态循环农业的根本任务是克服农业的反生态属性;在城镇化的实现途径上,提出了生态循环型城镇建设必须注重与一二三产业的耦合;强调西部各民族劳动者是推动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为我国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制度政策的具体设计提供了“主体论”的逻辑起点与思维前提。 四是剖析了“小农意识”、“官文化意识”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危害性,从清除封建文化遗风对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影响的层面,提出了杜绝“政绩经济”和“行政命令经济”的观点,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止盲目决策和片面地区利益,从根本上遏制国土空间无序开发,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127;F205
【部分图文】:
从图5一2中可以看到,西部七省区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状况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各省区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二是各省区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不大,除新疆略高于七省区平均水平外,其余六省区的城市、农村居民各自的收入水平大体均衡;三是西北七省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人均收入比较都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设想,西部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居民的差距还会更大。三、开放窗口从区位来看,西部地区12个省区中有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和内蒙古6个省区地处边境,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5298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127;F205
【部分图文】:
从图5一2中可以看到,西部七省区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状况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各省区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二是各省区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不大,除新疆略高于七省区平均水平外,其余六省区的城市、农村居民各自的收入水平大体均衡;三是西北七省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人均收入比较都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设想,西部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居民的差距还会更大。三、开放窗口从区位来看,西部地区12个省区中有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和内蒙古6个省区地处边境,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传国,唐学玺,曹曼;国内外循环经济实施现状及分析[J];生态经济;2004年06期
2 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3 杨建新,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2期
4 赵鹏,邢振纲,张宏伟;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3期
5 邵益生;城市水系统控制与规划原理[J];城市规划;2004年10期
6 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7 安达,杨金田,曹东,冯流;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包钢生态工业园区[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8 张天柱;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2期
9 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10 熊鹰,王克林,蓝万炼,齐恒;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2865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6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