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级视角的技术会聚动态辨识及效应测度
发布时间:2020-11-01 16:02
以非交叉储能领域和交叉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焦点专利前后向引用数据作为度量技术会聚及其效应的依据进行对比研究,从多个技术层级辨识技术会聚动态演变过程,并借助负二项模型检验技术会聚的效应。结果表明,两个领域技术发明的会聚规模不是太大;技术会聚程度与技术会聚效应呈倒U型关系。
【部分图文】:
我们测度技术会聚效应,关注技术会聚的结果会聚技术,将因变量设定为会聚技术的价值,使用焦点发明专利未来10年时间窗的前向引用计数度量。如图1所示,焦点专利i在10年时间窗前向引用计数为4,则其技术价值为4。为了测度技术会聚效应是否及如何受到技术会聚程度的影响,我们设定自变量为技术会聚程度,使用焦点专利10年时间窗内所有后向引用被分类到的IPC技术代码数测度。技术会聚程度的测度,受到IPC细分层级的影响。以全面反映一项专利的技术会聚程度,我们对IPC部、大类、小类、主组和小组五个层级分别进行测度。如图1所示,焦点专利i在10年窗内后向引用了4项专利,这些专利共涉及3个部、3个大类、4个小类、4个主组和5个小组,因此,焦点专利i在五个层级的会聚程度分别为3、3、4、4和5。我们控制可能影响技术会聚效应的其他因素,包括焦点专利的后向引用专利数、权力要求数和年虚拟变量。由于因变量技术价值是非负计数型变量且呈过度分散态,我们采用负二项模型,对五个层级的技术会聚程度分别进行回归验证其效应。二、研究结果
为了观测不同层级下不同规模的技术会聚态势,因10年引用时间窗限制及文章篇幅局限性,图2~4给出1990-2007年间基于部、小类及小组每一层级下不同会聚规模的动态趋势。其中,在IPC小类、小组层级,由于储能领域技术发明会聚规模最大值分别为57和244、纳米生物制药领域为48和389,为了整体把握会聚规模的动态趋势,我们对其进行了合并。此外,会聚性专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知识元素交叉融合产生,因此,各层级仅包含一个知识元素的专利表示非会聚性专利。图3 小类层级技术会聚不同会聚规模的专利数
小类层级技术会聚不同会聚规模的专利数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65768
【部分图文】:
我们测度技术会聚效应,关注技术会聚的结果会聚技术,将因变量设定为会聚技术的价值,使用焦点发明专利未来10年时间窗的前向引用计数度量。如图1所示,焦点专利i在10年时间窗前向引用计数为4,则其技术价值为4。为了测度技术会聚效应是否及如何受到技术会聚程度的影响,我们设定自变量为技术会聚程度,使用焦点专利10年时间窗内所有后向引用被分类到的IPC技术代码数测度。技术会聚程度的测度,受到IPC细分层级的影响。以全面反映一项专利的技术会聚程度,我们对IPC部、大类、小类、主组和小组五个层级分别进行测度。如图1所示,焦点专利i在10年窗内后向引用了4项专利,这些专利共涉及3个部、3个大类、4个小类、4个主组和5个小组,因此,焦点专利i在五个层级的会聚程度分别为3、3、4、4和5。我们控制可能影响技术会聚效应的其他因素,包括焦点专利的后向引用专利数、权力要求数和年虚拟变量。由于因变量技术价值是非负计数型变量且呈过度分散态,我们采用负二项模型,对五个层级的技术会聚程度分别进行回归验证其效应。二、研究结果
为了观测不同层级下不同规模的技术会聚态势,因10年引用时间窗限制及文章篇幅局限性,图2~4给出1990-2007年间基于部、小类及小组每一层级下不同会聚规模的动态趋势。其中,在IPC小类、小组层级,由于储能领域技术发明会聚规模最大值分别为57和244、纳米生物制药领域为48和389,为了整体把握会聚规模的动态趋势,我们对其进行了合并。此外,会聚性专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知识元素交叉融合产生,因此,各层级仅包含一个知识元素的专利表示非会聚性专利。图3 小类层级技术会聚不同会聚规模的专利数
小类层级技术会聚不同会聚规模的专利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莉;杨栩;柯丽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态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12期
2 刘岷;;典型性房奴的非正常生活[J];人力资本;2007年10期
3 赵晓东;王重鸣;;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演变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3期
4 张辉;;从中心城市的技术价值角度观察[J];改革;2009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博为;B2C电子商务环境下UGC动态演变过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5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6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