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小城镇成长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7 11:25
  全文以资源禀赋非均衡为背景,以中国小城镇成长差异比较为视角,按照历史沿革的纵向轨迹和不同地区横向比较两条线索展开深入分析。本文认为:小城镇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其成长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生产力发展是小城镇起源和成长的根本动力。初始条件的非均衡,奠定小城镇成长差异的基础,但外生制度安排可以打破资源禀赋对小城镇成长的影响而形成不确定的演化路径。经济发展水平是地区间小城镇成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区内小城镇成长差异主要取决于主导产业构成和适时的产业结构转换。加快小城镇成长,必须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制度创新,争取外部资金支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成长路径。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小城镇成长差异研究


952-1998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占总人口增长的比重(%)

人口分布,分界线,人口,瑷珲


3.1.3 人口分布的非均衡决定小城镇的规模差异性从 2005 年开始,中国人口已经突破 13 亿大关。但由于资源禀排的差异,导致中国大陆人口分布的非均衡。自 20 世纪 30 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发现并提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瑷珲—腾冲布线”(胡焕庸线)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不仅未发生变西少的人口分布格局更加显著。“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出的。即自我国东北的瑷珲,至西南的腾冲划定的一条虚拟的。这条线的东南部分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36%,而人口却占全 96%;分界线西北部分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64%,而人口却只口的 4%。这条界线说明,中国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东南密集,而西北部地区人口稀少。后来的地理学家重新计算了胡

轨迹图,轨迹,活水,小城镇


4、在非均衡条件下,大城市的增长速度有限(受到资金等其他条件限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大、中城市的迅速扩张受到限制,市密度的增加有限,进而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影响。而小城镇的长所需资金较少,增长速度较快,可以起到快速增加承载劳动力转移的用。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应当继续把小城镇的发展作为提高人民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上述分析表明:城镇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即城镇密度高、城镇人口越多,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城市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而且十分必要的途径。不可否认,在数量分析中可见:大、中城市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更大。城市规模越大,人均生活水平越高。然,大、中城市的建成,需要大量的资本和物质投入,在经济发展水平不的城市化初始阶段,资本投入成为硬约束,阻碍大中城市的增长速度,而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小城镇具有市场化程度高、须过多的政府投入,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的优势,从而为中国村劳动力转移做出极大的贡献。因而,加快小城镇的成长在现阶段具有加重要的意义。3.2.2 东、中、西部小城镇成长的产业结构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统筹区域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J]. 曾坤生,肖小平.  嘉应学院学报. 2005(02)
[2]我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 李贻学,王岭,徐鹏波,施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3]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 洪银兴.  经济学家. 2003(02)
[4]我国目前城市化典型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 张宪平,石涛.  经济学动态. 2003(04)
[5]城市化、城市增长与城市结构的理论研究[J]. 周文.  经济学动态. 2003(04)
[6]社会资本、经济绩效与经济发展[J]. 郭熙保,张克中.  经济评论. 2003(02)
[7]论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J]. 谭崇台.  经济学动态. 2002(11)
[8]论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J]. 陈秀山,王舒勃.  教学与研究. 2002(10)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的若干观点述评[J]. 王琼.  上海经济研究. 2002(09)
[10]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 蔡昉,王德文.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5)



本文编号:2941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941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