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人口流动、“四化”协同与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21-01-09 15:50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本文按照“二元经济+二元制度”的高度抽象化特征提炼,将城镇化一般规律同中国发展现实相结合,建立了改革以来的“中国式”特色城镇化理论模型。模型以人口乡城流动作为城镇化的微观动力和基本演进线索,刻画了“人”对各种物质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多层次需求,以及通过人口乡城流动逐步满足这种需求并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以“人”为核心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是城镇化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理论模型也分析了宏观层面伴随城镇化的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城乡发展差距变化、技术进步等相关方面的发展绩效,指出应该在“四化”同步框架下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关联领域的协同发展。基于理论模型结论对改革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基本趋势和关键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现实经济统计指标总体上具有较高吻合度。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相关统计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揭示的理论机理和相关命题进行了微观、宏观不同层面的经验实证检验和延伸分析。文中使用一组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留守农村、进城务工、回流务农等不同城乡...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人口流动、“四化”协同与新型城镇化


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区域流动,城镇化,样本


图 5.1 样本个体实现城镇化的区域流动轨迹示意图Fig.5.1 Regional Migration Tracks of the Samples in Urbanization Process从图 5.1 中可以发现,1141 个乡城转移劳动力样本个体的流入区域有明显可循的大致主要有 3 类:第 1 类是流入省内的各级省市(镇),如四川、山东是省内乡城劳动力转移样本个体较多的省份,这源于相关省份既有较多的乡移劳动力总量,本省份内也有一定的能力吸纳,其他多数省份也都有不同数省内乡城转移样本个体;第 2 类是流入邻近省份的城市(镇),如河北、河南京的乡城转移,安徽、江西等向上海、江苏、浙江的乡城转移,四川、重庆的相互乡城转移等;第 3 类是远距离流入发达地区,如西部相关省份向沿海省份的乡城转移等。虽然样本数量远小于全国农民工的总数,但由于 CGSS 抽样的广覆盖和随较好,样本个体流入区域所揭示的上述特征与国家统计局对同期农民工监测得到的总体情况基本一致,并且支持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主要从中西部流向沿达地区(范剑勇等,2004;劳昕和沈体雁,2015)以及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力流动和政府保护的工资上涨效应[J]. 梅新想,刘渝琳.  经济科学. 2016(01)
[2]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工流动——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国内研究综述[J]. 宁夏,叶敬忠.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6(01)
[3]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J]. 周振,孔祥智.  中国软科学. 2015(10)
[4]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倒U型模式[J]. 刘毓芸,徐现祥,肖泽凯.  经济研究. 2015(10)
[5]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 夏怡然,陆铭.  管理世界. 2015(10)
[6]农民工逆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分析[J]. 蔡瑞林,陈万明,王全领.  经济管理. 2015(08)
[7]应该在哪里接受职业教育:来自教育回报空间差异的证据[J]. 陈钊,冯净冰.  世界经济. 2015(08)
[8]二元经济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形成过程[J]. 蔡昉.  经济研究. 2015(07)
[9]城市人力资本的分化:探索不同技能劳动者的互补和空间集聚[J]. 梁文泉,陆铭.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5(03)
[10]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以刘易斯拐点期为背景的理论、模式与政策研究[J]. 吴垠.  经济科学. 2015(02)



本文编号:2966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966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