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及投资决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30 22:19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新兴技术仅是小部分。面对海量的新兴技术组成的技术池,如何辨别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潜力,并将这些有潜力的新兴技术在最优的投资临界条件下进行商业化推广,是理论与实践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难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课题《奥运科技产业化及基于奥运市场规则的国际化发展研究》(70639002),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技术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框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新兴技术商业化两阶段投资决策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首先,论文阐述了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涵义、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从一般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原则、对象和评价目标。由于传统财务经济评价方法对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局限性,论文系统阐述了基于技术未来的和基于信息资源的两类技术分析方法,并从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方法的选择思路。据此,提出了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了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综合分析框架。其次,构建了一个先由实验室基础人员初选、资深专家再选和基于ANP精选的新兴技术商业化...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框架和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2.1 新兴技术相关理论
2.1.1 新兴技术的定义及内涵
2.1.2 新兴技术与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区别
2.1.3 新兴技术特征
2.1.4 突破性创新与新兴技术
2.2 技术商业化相关理论
2.2.1 技术商业化
2.2.2 技术商业化的阶段论
2.2.3 技术商业化过程的不确定性风险
2.3 投资决策相关理论
2.3.1 传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2.3.2 投资时机相关理论
2.4 实物期权相关理论
2.4.1 实物期权相关涵义
2.4.2 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模式的构建
3.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内涵
3.1.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涵义界定
3.1.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特征
3.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3.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基础
3.3.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3.3.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对象
3.3.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目标
3.4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方法
3.4.1 传统技术评价方法概述
3.4.2 技术未来分析方法
3.4.3 基于信息资源的技术分析方法
3.4.4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方法选择思路
3.5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式
3.5.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主客观相结合的必要性
3.5.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主客观综合评价框架
3.5.3 主客观综合评价步骤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研究
4.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的方法论基础
4.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三层主观评价框架的构建
4.2.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框架
4.2.2 该框架的优越性
4.2.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的操作流程
4.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体系初选原则
4.3.2 初选指标体系的Delphi调查及信度分析
4.3.3 指标体系的确定
4.4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4.1 基于模糊决策分析理论的赋权思想
4.4.2 模糊决策分析理论在指标体系赋权中的应用
4.5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三层综合评价方法
4.5.1 实验室基层人员初选
4.5.2 资深专家名义小组法再选
4.5.3 基于 ANP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精选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研究
5.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方法论基础
5.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的框架构建
5.2.1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及其在新兴技术管理上的适用性
5.2.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分析框架
5.2.3 实施步骤
5.3 基于技术成熟度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分析
5.3.1 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潜力选择
5.3.2 技术成熟度判断方法
5.4 基于文献计量的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和热点分析
5.4.1 数据库的建立
5.4.2 高频词分析
5.4.3 多维尺度及主成分分析
5.4.4 关联图谱分析
5.5 基于形态分析和联合分析的技术机会综合评价模型
5.5.1 形态分析方法
5.5.2 联合分析
5.5.3 基于形态分析和联合分析的技术机会综合分析模式构建
5.5.4 技术机会综合分析步骤
5.6 技术地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研究
6.1 由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到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
6.1.1 商业化潜力评价是商业化投资决策的基础
6.1.2 商业化投资决策是对商业化潜力评价结果的应用
6.2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的独特性
6.2.1 传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6.2.2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的原则
6.2.3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的阶段及特点分析
6.3 基于实物期权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思维
6.3.1 实物期权思维及其适用情境
6.3.2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呼唤实物期权的思想
6.4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模型构建思想及基本假设
6.4.1 指导思想
6.4.2 基本假设
6.5 新兴技术商业化两阶段投资决策模型
6.5.1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项目价值的确定
6.5.2 新兴技术大规模生产并实施商业化推广阶段投资分析
6.5.3 新兴技术中试阶段投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及投资决策实证分析
7.1 实证案例数据来源
7.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实证分析
7.2.1 实验室基层人员初筛
7.2.2 资深专家再次筛选
7.2.3 基于 ANP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精选实证分析
7.2.4 主观评价综合结果
7.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实证分析
7.3.1 技术成熟度实证分析
7.3.2 技术机会实证分析
7.3.3 技术地位实证分析
7.3.4 客观评价综合结果
7.4 主客观结果相互验证分析及商业化对策建议
7.4.1 主客观分析结果的相互验证
7.4.2 我国LED商业化对策建议
7.5 新兴技术商业化两阶段投资决策模型实证分析
7.5.1 参数估计与计算
7.5.2 敏感性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涵义及评价方法探讨[J]. 王吉武,黄鲁成,卢文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4)
[2]项目的最佳投资时机问题的研究[J]. 李臣学,蒋艳,隰熙. 价值工程. 2008(02)
[3]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综述[J]. 李仕明,肖磊,萧延高. 管理科学学报. 2007(06)
[4]由“科技奥运”到“奥运科技”产业化的思考[J]. 黄鲁成,吴菲菲. 中国软科学. 2007(10)
[5]突破性创新与新兴技术的起源[J]. 邓亚玲. 现代商业. 2007(17)
[6]实物期权在生物技术专利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 陈华,万建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8)
[7]新技术产业化潜力的评价[J]. 黄鲁成,王吉武,卢文光. 统计与决策. 2007(11)
[8]基于科技文献的技术机会分析方法初探[J]. 李辉,乔晓东. 情报杂志. 2007(05)
[9]现代工程前沿图谱与中国自主创新策略[J]. 刘则渊,许振亮,庞杰,梁永霞,侯剑华,侯海燕. 科学学研究. 2007(02)
[10]基于ANP的新技术产业化潜力评价研究[J]. 黄鲁成,王吉武,卢文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04)
博士论文
[1]现代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沈滢.吉林大学 2007
[2]不确定条件下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D]. 曾力勇.湖南大学 2007
[3]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矿业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 黄生权.中南大学 2006
[4]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成因、效应及治理策略研究[D]. 石汉祥.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科技发展与潜力开发的探讨[D]. 孙莉.昆明理工大学 2007
[2]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 王猛.河北工业大学 2006
[3]实物期权在新兴生物技术管理中的应用[D]. 陈小琼.电子科技大学 2006
[4]基于BSC和ANP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 王举颖.天津工业大学 2005
[5]关于新技术商业化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赵旭.清华大学 2004
[6]新技术商业化分阶段评价模型研究[D]. 王兴丽.清华大学 2004
[7]波动及技术不确定对增长期权价值和投资决策影响[D]. 孙志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69585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框架和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2.1 新兴技术相关理论
2.1.1 新兴技术的定义及内涵
2.1.2 新兴技术与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区别
2.1.3 新兴技术特征
2.1.4 突破性创新与新兴技术
2.2 技术商业化相关理论
2.2.1 技术商业化
2.2.2 技术商业化的阶段论
2.2.3 技术商业化过程的不确定性风险
2.3 投资决策相关理论
2.3.1 传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2.3.2 投资时机相关理论
2.4 实物期权相关理论
2.4.1 实物期权相关涵义
2.4.2 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模式的构建
3.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内涵
3.1.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涵义界定
3.1.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特征
3.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3.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基础
3.3.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3.3.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对象
3.3.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目标
3.4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方法
3.4.1 传统技术评价方法概述
3.4.2 技术未来分析方法
3.4.3 基于信息资源的技术分析方法
3.4.4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方法选择思路
3.5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式
3.5.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主客观相结合的必要性
3.5.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的主客观综合评价框架
3.5.3 主客观综合评价步骤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研究
4.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的方法论基础
4.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三层主观评价框架的构建
4.2.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框架
4.2.2 该框架的优越性
4.2.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的操作流程
4.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体系初选原则
4.3.2 初选指标体系的Delphi调查及信度分析
4.3.3 指标体系的确定
4.4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4.1 基于模糊决策分析理论的赋权思想
4.4.2 模糊决策分析理论在指标体系赋权中的应用
4.5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三层综合评价方法
4.5.1 实验室基层人员初选
4.5.2 资深专家名义小组法再选
4.5.3 基于 ANP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精选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研究
5.1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方法论基础
5.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的框架构建
5.2.1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及其在新兴技术管理上的适用性
5.2.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分析框架
5.2.3 实施步骤
5.3 基于技术成熟度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分析
5.3.1 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潜力选择
5.3.2 技术成熟度判断方法
5.4 基于文献计量的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和热点分析
5.4.1 数据库的建立
5.4.2 高频词分析
5.4.3 多维尺度及主成分分析
5.4.4 关联图谱分析
5.5 基于形态分析和联合分析的技术机会综合评价模型
5.5.1 形态分析方法
5.5.2 联合分析
5.5.3 基于形态分析和联合分析的技术机会综合分析模式构建
5.5.4 技术机会综合分析步骤
5.6 技术地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研究
6.1 由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到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
6.1.1 商业化潜力评价是商业化投资决策的基础
6.1.2 商业化投资决策是对商业化潜力评价结果的应用
6.2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的独特性
6.2.1 传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6.2.2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的原则
6.2.3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的阶段及特点分析
6.3 基于实物期权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思维
6.3.1 实物期权思维及其适用情境
6.3.2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呼唤实物期权的思想
6.4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决策模型构建思想及基本假设
6.4.1 指导思想
6.4.2 基本假设
6.5 新兴技术商业化两阶段投资决策模型
6.5.1 新兴技术商业化投资项目价值的确定
6.5.2 新兴技术大规模生产并实施商业化推广阶段投资分析
6.5.3 新兴技术中试阶段投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及投资决策实证分析
7.1 实证案例数据来源
7.2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主观评价实证分析
7.2.1 实验室基层人员初筛
7.2.2 资深专家再次筛选
7.2.3 基于 ANP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精选实证分析
7.2.4 主观评价综合结果
7.3 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实证分析
7.3.1 技术成熟度实证分析
7.3.2 技术机会实证分析
7.3.3 技术地位实证分析
7.3.4 客观评价综合结果
7.4 主客观结果相互验证分析及商业化对策建议
7.4.1 主客观分析结果的相互验证
7.4.2 我国LED商业化对策建议
7.5 新兴技术商业化两阶段投资决策模型实证分析
7.5.1 参数估计与计算
7.5.2 敏感性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涵义及评价方法探讨[J]. 王吉武,黄鲁成,卢文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4)
[2]项目的最佳投资时机问题的研究[J]. 李臣学,蒋艳,隰熙. 价值工程. 2008(02)
[3]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综述[J]. 李仕明,肖磊,萧延高. 管理科学学报. 2007(06)
[4]由“科技奥运”到“奥运科技”产业化的思考[J]. 黄鲁成,吴菲菲. 中国软科学. 2007(10)
[5]突破性创新与新兴技术的起源[J]. 邓亚玲. 现代商业. 2007(17)
[6]实物期权在生物技术专利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 陈华,万建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8)
[7]新技术产业化潜力的评价[J]. 黄鲁成,王吉武,卢文光. 统计与决策. 2007(11)
[8]基于科技文献的技术机会分析方法初探[J]. 李辉,乔晓东. 情报杂志. 2007(05)
[9]现代工程前沿图谱与中国自主创新策略[J]. 刘则渊,许振亮,庞杰,梁永霞,侯剑华,侯海燕. 科学学研究. 2007(02)
[10]基于ANP的新技术产业化潜力评价研究[J]. 黄鲁成,王吉武,卢文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04)
博士论文
[1]现代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沈滢.吉林大学 2007
[2]不确定条件下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D]. 曾力勇.湖南大学 2007
[3]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矿业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 黄生权.中南大学 2006
[4]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成因、效应及治理策略研究[D]. 石汉祥.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科技发展与潜力开发的探讨[D]. 孙莉.昆明理工大学 2007
[2]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 王猛.河北工业大学 2006
[3]实物期权在新兴生物技术管理中的应用[D]. 陈小琼.电子科技大学 2006
[4]基于BSC和ANP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 王举颖.天津工业大学 2005
[5]关于新技术商业化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赵旭.清华大学 2004
[6]新技术商业化分阶段评价模型研究[D]. 王兴丽.清华大学 2004
[7]波动及技术不确定对增长期权价值和投资决策影响[D]. 孙志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69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16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