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带层出不穷,进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而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经济蓬勃向上过程中,各类城市病亦纷至沓来,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冲突,种种残酷的现实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这也无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而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员,若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则具有辐射连带作用,因此,完善都市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基于城市经济理论、短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长春市为例,从四个角度对长春市的承载现状进行详细阐述,然后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最终从压力、承压、潜力三个角度进行指标体系创建,并结合其具体情况,从相关统计年鉴中搜集2002-2014年的数据,采用极差法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熵值原理对31个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选用状态空间模型对长春市的综合承载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07年的STR测算值大于1,该三年的城市综合承载状况最为乐观;其余年份的测算值皆小于1,呈现出不同模块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此外,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长春市各年份相关测算数值的变动原因,本文以各个轴的测算结果为突破口展开全方位的探讨,继而得到三个坐标轴的限制因子分别为三废排放总量及人口、环境及人均资源量、社会支持及理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研究发现,承压类向量(CCSY)与实际综合承载向量(CCS)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较为明显。然后文章借助MATLAB7.0软件并选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长春市2015-2019年的城市承载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其未来五年的趋势走向。最后,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为长春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 熵值 状态空间 灰色预测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29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5
- 1.2.1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11-12
- 1.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定量研究12-14
- 1.2.3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评述及展望14-15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5-16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6-18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16-17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17-18
- 第2章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18-23
- 2.1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础理论18-20
- 2.1.1 城市聚散经济理论18
- 2.1.2 短板理论18-19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19-20
- 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20-23
- 2.2.1 状态空间法的基本原理20-22
- 2.2.2 指标理想值的确定方式22-23
- 第3章 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23-27
- 3.1 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23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说明23-27
- 3.2.1 压力类指标23-24
- 3.2.2 承压类指标24-25
- 3.2.3 潜力类指标25-27
- 第4章 长春市各要素承载现状分析27-34
- 4.1 经济承载现状27-28
- 4.1.1 综合经济实力27
- 4.1.2 产业结构分布27-28
- 4.2 社会承载现状28-31
- 4.2.1 城市人口及就业28-29
- 4.2.2 居民生活质量29-30
- 4.2.3 设施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30-31
- 4.3 资源承载现状31-32
- 4.3.1 土地资源31
- 4.3.2 水资源31-32
- 4.4 环境承载现状32-34
- 4.4.1 空气质量状况32
- 4.4.2 固体废弃物状况32-33
- 4.4.3 声环境状况33-34
- 第5章 长春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实证分析34-48
- 5.1 长春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测评34-43
- 5.1.1 数据的来源及标准化处理34
- 5.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34-36
- 5.1.3 长春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及分析36-43
- 5.2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预测及分析43-48
- 5.2.1 灰色预测模型的原理43-45
- 5.2.2 GM(1,1)模型预测的步骤45-46
- 5.2.3 灰色预测结果及分析46-48
-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48-53
- 6.1 结论48-49
- 6.2 政策建议49-53
- 6.2.1 经济承载力的提升策略49
- 6.2.2 社会承载力的提升策略49-51
- 6.2.3 资源承载力的提升策略51-52
- 6.2.4 环境承载力的提升策略52-53
- 附录53-55
- 参考文献55-59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59-60
- 后记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城市规模[J];城市问题;2002年05期
2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城市品位[J];协商论坛;2004年02期
3 李宝梁;;城市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刍议[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武夷山;;城市规模多大为好[J];科技导报;2007年13期
5 杨洋;谢凤华;;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7年09期
6 徐云;;城市足迹馆:感受世界文明的底蕴[J];公关世界;2010年11期
7 阿纳休·萨巴尔毕斯科亚;彭永清;;与城市和谐共存[J];世界环境;2011年01期
8 吴家浩;高少慧;许维栋;;我国城市规模政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09期
9 刘丽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需处理好五种关系[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10 李海俊;芦效峰;程大章;;智慧城市的理念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小培;胡敏;;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珠海城市竞争力及其提升对策[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曹慧;;论经营城市(节选)[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梁东;李瑞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市规模问题及对策[A];2005年山东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谭林;董海浪;张健;;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构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钱铭;;浅论控制城市规模与节约土地[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6 俞滨洋;陈烨;;论新世纪哈尔滨城市品牌的重塑[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同德;;我国城镇化进展中的城市规模布局的探讨[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8 R塠x;王[x海;;悂向21世}\0的昆明[A];一九九九年第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吴游;;经营城市与经营土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胡毅;董珂;;资源稀缺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扬 通讯员 张琳彦;城市规模跨向“大蚌埠时代”[N];蚌埠日报;2012年
2 梁倩;我国城市规模划定标准将改[N];中国建设报;2013年
3 记者 杨宝迪;塑造一座有灵魂的城市[N];长春日报;2013年
4 早报记者 欧昌梅;城市规模划定标准可能重设[N];东方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霞;“中国应该重新考虑城市规模问题”[N];中国能源报;2013年
6 本报评论员;城市治理 既要看得到更要管得到管得好[N];西安日报;2014年
7 记者 孙振宇;城市规模上档次 长远发展添活力[N];雅安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娟;个性城市要特色不要克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9 中国50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改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下)[N];中国环境报;2001年
10 胡双梅;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亮;城市规模经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张福磊;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与国家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韩绪;用民主设计塑造城市精神[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4 李颖智;智慧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东序;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胜本;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陈Z
本文编号:324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2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