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4 09:22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同时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还需要与工业相匹配的服务业集聚发展。东北地区在我国最早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化程度一直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也推动了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东北经济逐步被东部发达地区超越,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缓慢的瓶颈阶段。深入研究城市规模效应的实现机制和体制制度的政策效应有助于更加清晰了解实体经济的发展困境,因此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梳理总结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从基本证据、实现机制和政策效应三个方面对东北城市规模效应展开了深入研究。城市规模经济效应表现为要素报酬递增和生产效率改善,本文采用DEA模型和计量模型初步验证了东北地区城市规模效应的存在性。东北地区城市规模与静态效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大城市技术效率保持了逐年改善的演变态势,中小城市的改善效果相对弱于大城市,大多数城市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规模效率改善是推动所有城市综合效率持续改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东北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口规模显著正相关,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中...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东北地区城市及铁路分布图
图 3.1 东北地区城市经济静态效率趋势图(2000-2015)2、规模分组比较为了进一步探讨城市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我们按照不同人口规模将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组并分别测算历年的平均静态效率水平。其中,人口规模在100 万以上的划分为大城市,人口规模介于 50-100 万之间的划分为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小于 50 万的视为小城市,表 3.2 给出了历年三组城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测算结果。从表中数据的时期变化特征来看,大城市技术效率保持了逐年改善的演变态势,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在大部分年份间基本呈现出持续恶化的态势,这与上文分析的东北地区城市静态技术效率整体趋于缓慢恶化的趋势是一致的。但是,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时序内的静态效率均没有达到最优水平,大城市的平均技术效率由 2000 年的 0.524 提高到 2015 年的 0.731,中等城市自 0.658 下降到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关,三组城市的平均规模效率分别为 0.90、0.70 和 0.47。然而,正如前文对时序内的变化分析所指出的,三组城市的平均技术效率差异显著,大城市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现持续改善趋势,中小城市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却呈现恶化态势,至此时序内三组城市的平均技术效率差异明显。整体来看,受规模效率演变差异的影响,三组城市平均综合效率依然与城市规模呈现正相关,大城市效率值为 0.59,中等城市为 0.40,小城市仅为 0.3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最优城市规模与特大城市户籍管制的自增强机制[J]. 邹一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1)
[2]中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扁平化:多维区域验证与经济解释[J]. 李松林,刘修岩. 世界经济. 2017(11)
[3]东北地区城市群发展研究[J]. 高国力,黄征学,滕飞,李爱民. 宏观经济研究. 2017(07)
[4]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协同发展与城市经济绩效提升——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 曹聪丽. 软科学. 2017(05)
[5]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人口迁入的影响——基于2000~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杨晓军. 人口研究. 2017(01)
[6]产业结构、最优规模与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J]. 王垚,年猛,王春华. 经济学(季刊). 2017(02)
[7]行政等级与大城市拥挤之困——冲破户籍限制的城市人口增长[J]. 年猛,王垚. 财贸经济. 2016(11)
[8]人口向小城市集聚更节约公共成本吗[J]. 王伟同,魏胜广. 财贸经济. 2016(06)
[9]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事实与经验阐释[J]. 刘学华,张学良,李鲁. 财经研究. 2015(11)
[10]土地财政的根源:财政压力还是投资冲动[J]. 范子英.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本文编号:3475455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东北地区城市及铁路分布图
图 3.1 东北地区城市经济静态效率趋势图(2000-2015)2、规模分组比较为了进一步探讨城市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我们按照不同人口规模将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组并分别测算历年的平均静态效率水平。其中,人口规模在100 万以上的划分为大城市,人口规模介于 50-100 万之间的划分为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小于 50 万的视为小城市,表 3.2 给出了历年三组城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测算结果。从表中数据的时期变化特征来看,大城市技术效率保持了逐年改善的演变态势,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在大部分年份间基本呈现出持续恶化的态势,这与上文分析的东北地区城市静态技术效率整体趋于缓慢恶化的趋势是一致的。但是,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时序内的静态效率均没有达到最优水平,大城市的平均技术效率由 2000 年的 0.524 提高到 2015 年的 0.731,中等城市自 0.658 下降到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关,三组城市的平均规模效率分别为 0.90、0.70 和 0.47。然而,正如前文对时序内的变化分析所指出的,三组城市的平均技术效率差异显著,大城市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现持续改善趋势,中小城市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却呈现恶化态势,至此时序内三组城市的平均技术效率差异明显。整体来看,受规模效率演变差异的影响,三组城市平均综合效率依然与城市规模呈现正相关,大城市效率值为 0.59,中等城市为 0.40,小城市仅为 0.3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最优城市规模与特大城市户籍管制的自增强机制[J]. 邹一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1)
[2]中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扁平化:多维区域验证与经济解释[J]. 李松林,刘修岩. 世界经济. 2017(11)
[3]东北地区城市群发展研究[J]. 高国力,黄征学,滕飞,李爱民. 宏观经济研究. 2017(07)
[4]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协同发展与城市经济绩效提升——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 曹聪丽. 软科学. 2017(05)
[5]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人口迁入的影响——基于2000~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杨晓军. 人口研究. 2017(01)
[6]产业结构、最优规模与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J]. 王垚,年猛,王春华. 经济学(季刊). 2017(02)
[7]行政等级与大城市拥挤之困——冲破户籍限制的城市人口增长[J]. 年猛,王垚. 财贸经济. 2016(11)
[8]人口向小城市集聚更节约公共成本吗[J]. 王伟同,魏胜广. 财贸经济. 2016(06)
[9]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事实与经验阐释[J]. 刘学华,张学良,李鲁. 财经研究. 2015(11)
[10]土地财政的根源:财政压力还是投资冲动[J]. 范子英.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本文编号:3475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7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