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学分析及治理
发布时间:2022-01-26 15:36
本文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为研究对象,针对社会转型期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事实进行分析。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科学界定国有资产性质与国有资产流失概念的基础上,估算了流失的数量,分析了流失的类型与结构,追溯了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各种理论及相关论述,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寻租理论、博弈论、内部人控制理论以及数学模型等,从体制、制度、主体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多视角、多层面深入分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深刻指出了国有资产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重大负面效应,并从经济、行政、法律等多方面提出治理国有资产流失的各种有效措施和对策。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一、选题原因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国有资产性质界定与流失现状
一、中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界定
(一) 国有资产的含义
(二) 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界定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量与结构
(一) 国有资产流失总量
(二) 国有资产流失结构
第二章 国有资产流失的理论评述
一、马克思所有制和国家财产理论
(一)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二) 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三) 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理论的创新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国有资产流失
(一) 国有资产流失的“内部人控制”理论
(二) 国有资产流失的“寻租”理论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委托--代理理论
(四) 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理论
三、中国学者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论述
(一) 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缺位论
(二) 不完善市场经济论
(三) 制度缺陷及政策漏洞论
第三章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体制因素---转轨视角
(一) 国有资产流失的社会转型因素
(二) 经济体制转换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运营分析---委托代理视角
(一)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现状
(二)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之缺陷及流失可能性
(三) 委托代理与国有资产流失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分析---主体视角
(一) 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扩展模型
(二) 国有资产流失中(违规)腐败行为博弈均衡
四、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析——监管视角
(一) 国家所有者监督管理职能不到位
(二) 国有资产经营缺乏社会制约体系
(三) 管理层腐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分析——制度视角
(一) 劳动者劳动力产权缺位
(二) 政策性负担与预算软约束因素
(三) 两权分离困境下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章 国有资产流失的负面效应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危害
(一) 国有资产流失影响资源有效配置
(二) 国有资产流失阻碍经济增长
(三) 国有资产流失造成市场扭曲
(四) 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政治危害
(一) 国有资产流失危及政权的巩固
(二) 国家机器钝化和政府行为市场化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社会危害
(一) 国有资产流失增加社会不公
(二) 引发新的矛盾且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社会转型期国有资产流失案例分析
(一) 管理不善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
(二) 经济犯罪与资本外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 国有企业改制时期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五章 国有资产流失的治理
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对策
(一)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
(二)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三) 强化经营者激励机制
(四) 国有股权配置与运营法制化
二、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行政措施
(一) 建立有效行使约束职能的组织体系
(二) 健全国有资产制约机制
(三)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与惩治机制
(四) 建立群众性监督的劳动力产权制度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建设
(一)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
(二) 加大执法与处罚力度
(三) 提高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意识
(四) 国有资产的刑法保护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完成的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态势分析[J]. 刘守芬,申柳华. 犯罪研究. 2006(06)
[2]国有资产改革的博弈特征和演化发展研究[J]. 孔庆燕,王冀宁. 现代管理科学. 2006(12)
[3]权力腐败的危害与遏制对策[J]. 王太广,王玉如. 领导科学. 2006(23)
[4]抗制国有资产流失犯罪对策研究[J]. 刘守芬,申柳华. 河北法学. 2006(10)
[5]当前经济转型期腐败产生的社会原因浅析[J]. 李景春.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6(03)
[6]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及防范对策研究[J]. 李烜,王若晨. 改革与战略. 2006(08)
[7]转型经济研究中的理论难点问题——基于中国与俄罗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践分析[J]. 冒天启.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03)
[8]国有资产的界定、估价及防止其流失的对策[J]. 金淑兰.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04)
[9]论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J]. 张舒娜. 大众科技. 2006(03)
[10]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劳动产权保护[J]. 程言君. 山东社会科学. 2005(10)
本文编号:361073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一、选题原因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国有资产性质界定与流失现状
一、中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界定
(一) 国有资产的含义
(二) 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界定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量与结构
(一) 国有资产流失总量
(二) 国有资产流失结构
第二章 国有资产流失的理论评述
一、马克思所有制和国家财产理论
(一)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二) 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三) 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理论的创新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国有资产流失
(一) 国有资产流失的“内部人控制”理论
(二) 国有资产流失的“寻租”理论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委托--代理理论
(四) 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理论
三、中国学者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论述
(一) 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缺位论
(二) 不完善市场经济论
(三) 制度缺陷及政策漏洞论
第三章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体制因素---转轨视角
(一) 国有资产流失的社会转型因素
(二) 经济体制转换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运营分析---委托代理视角
(一)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现状
(二)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之缺陷及流失可能性
(三) 委托代理与国有资产流失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分析---主体视角
(一) 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扩展模型
(二) 国有资产流失中(违规)腐败行为博弈均衡
四、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析——监管视角
(一) 国家所有者监督管理职能不到位
(二) 国有资产经营缺乏社会制约体系
(三) 管理层腐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分析——制度视角
(一) 劳动者劳动力产权缺位
(二) 政策性负担与预算软约束因素
(三) 两权分离困境下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章 国有资产流失的负面效应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危害
(一) 国有资产流失影响资源有效配置
(二) 国有资产流失阻碍经济增长
(三) 国有资产流失造成市场扭曲
(四) 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政治危害
(一) 国有资产流失危及政权的巩固
(二) 国家机器钝化和政府行为市场化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社会危害
(一) 国有资产流失增加社会不公
(二) 引发新的矛盾且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社会转型期国有资产流失案例分析
(一) 管理不善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
(二) 经济犯罪与资本外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 国有企业改制时期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五章 国有资产流失的治理
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对策
(一)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
(二)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三) 强化经营者激励机制
(四) 国有股权配置与运营法制化
二、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行政措施
(一) 建立有效行使约束职能的组织体系
(二) 健全国有资产制约机制
(三)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与惩治机制
(四) 建立群众性监督的劳动力产权制度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建设
(一)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
(二) 加大执法与处罚力度
(三) 提高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意识
(四) 国有资产的刑法保护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完成的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态势分析[J]. 刘守芬,申柳华. 犯罪研究. 2006(06)
[2]国有资产改革的博弈特征和演化发展研究[J]. 孔庆燕,王冀宁. 现代管理科学. 2006(12)
[3]权力腐败的危害与遏制对策[J]. 王太广,王玉如. 领导科学. 2006(23)
[4]抗制国有资产流失犯罪对策研究[J]. 刘守芬,申柳华. 河北法学. 2006(10)
[5]当前经济转型期腐败产生的社会原因浅析[J]. 李景春.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6(03)
[6]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及防范对策研究[J]. 李烜,王若晨. 改革与战略. 2006(08)
[7]转型经济研究中的理论难点问题——基于中国与俄罗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践分析[J]. 冒天启.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03)
[8]国有资产的界定、估价及防止其流失的对策[J]. 金淑兰.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04)
[9]论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J]. 张舒娜. 大众科技. 2006(03)
[10]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劳动产权保护[J]. 程言君. 山东社会科学. 2005(10)
本文编号:3610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61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