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4 00:19
产业集群演化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其概念、发展模式和演化机理还不够明确,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我国较多的产业集群发展采取的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发展的传统工业演化范式,忽视了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致使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集群内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集群创新不够,引发生态位重叠与恶性竞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分析工具,创造性地构建了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主要表现为: 首先,选择生态位为分析视角,剖析了产业集群演化的生态学特征及其生态位问题。对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生物演化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命周期现象和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集群企业捕食竞争关系,进而对产业集群生态位宽度、重叠、分离等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了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重叠、弱化、缺失等问题及其内在成因。 其次,针对集群演化中存在的生态位问题,尝试性提出了产业集群的生态位整合概念。所谓生态位整合,是...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
1.2.2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1.2.3 产业集群生态位理论的研究现状
1.2.4 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局限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相关理论诠释
2.1 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理论分析
2.1.1 产业集群演化的相关概念比较
2.1.2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2.1.3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2.1.4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2.1.5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1.6 "钻石"竞争优势理论模型
2.2 演化经济学与产业集群协同理论
2.2.1 演化经济学的兴起
2.2.2 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2.2.3 自组织演化及协同论在产业集群中的运用
2.3 组织生态学与生态位理论
2.3.1 组织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现状
2.3.2 生态位结构模型及企业生态位理论的提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学模型及其生态位问题研究
3.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学分析
3.1.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生物演化的异同比较
3.1.2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特点分析
3.1.3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命周期模型
3.2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Lotka-Volterra模型
3.3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结构模型
3.3.1 产业集群生态位宽度模型
3.3.2 产业集群生态位重叠模型
3.3.3 产业集群生态位分离模型
3.4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问题及其成因—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为例
3.4.1 产品同质化引发生态位高度重叠
3.4.2 产业集群粗放增长模式引发生态位缺失
3.4.3 产业集群根植性不深引发生态位脆弱
3.4.4 产业集群创新不足引发生态位退化
第四章 生态位整合的提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模式创新
4.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模式比较与内涵界定
4.1.1 产业集群演化的模式比较
4.1.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模式的内涵诠释
4.1.3 生态位整合与生态位构建的比较分析
4.1.4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与产业整合、产业链整合的比较分析
4.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价值分析
4.2.1 构建集群创新协同氛围
4.2.2 降低集群交易成本
4.2.3 整合集群支持网络
4.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序参量分析
4.3.1 需求生态位因子
4.3.2 资源生态位因子
4.3.3 技术生态位因子
4.3.4 制度生态位因子
4.3.5 产业集群生态位因子整合的关联模型
4.4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动力机制
4.4.1 市场需求与全球化的推动机制
4.4.2 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催化机制
4.4.3 集群技术联盟的竞合机制
4.4.4 SECI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机理研究
5.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与共生性分析
5.1.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共生性特征
5.1.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分析
5.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与协同性分析
5.2.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现象
5.2.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演化博弈的协同性机理分析
5.2.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协同学习曲线
5.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性分析
5.3.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演化机制
5.3.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模型分析
5.3.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正反馈回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绩效的突变级数评价研究
6.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
6.1.1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的界定
6.1.2 突变级数法的具体评价过程
6.2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构建
6.2.1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6.2.2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样本选择
6.3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的变量设计与赋值
6.3.1 变量设计
6.3.2 变量赋值及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6.4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6.4.1 突变评价指标的建立
6.4.2 突变综合评价—以中联重科为例
6.4.3 结果分析与说明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策略选择研究—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为实证分析
7.1 需求生态位整合:产品差异化策略
7.1.1 产品差异化对产业集群需求生态位整合的战略意义
7.1.2 产业集群需求生态位整合的产品差异化策略选择
7.2 资源生态位整合:集群生态化策略
7.2.1 集群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生态位整合理念
7.2.2 生态工业园区:集群生态化的有效模式
7.2.3 产业集群资源生态位整合的生态化策略选择
7.3 技术生态位整合:集群RJVs策略
7.3.1 技术生态位整合的集群协同演化价值
7.3.2 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的RJVs模型分析
7.3.3 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的RJVs策略选择
7.4 制度生态位整合:集群模块化策略
7.4.1 模块化的提出: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的结构整合
7.4.2 模块化的锦标赛模型: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的激励机制
7.4.3 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的模块化创新策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上市财务指标表
附录2 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2005-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名
附录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综合绩效突变评价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678751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
1.2.2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1.2.3 产业集群生态位理论的研究现状
1.2.4 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局限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相关理论诠释
2.1 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理论分析
2.1.1 产业集群演化的相关概念比较
2.1.2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2.1.3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2.1.4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2.1.5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1.6 "钻石"竞争优势理论模型
2.2 演化经济学与产业集群协同理论
2.2.1 演化经济学的兴起
2.2.2 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2.2.3 自组织演化及协同论在产业集群中的运用
2.3 组织生态学与生态位理论
2.3.1 组织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现状
2.3.2 生态位结构模型及企业生态位理论的提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学模型及其生态位问题研究
3.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学分析
3.1.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生物演化的异同比较
3.1.2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特点分析
3.1.3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命周期模型
3.2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Lotka-Volterra模型
3.3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结构模型
3.3.1 产业集群生态位宽度模型
3.3.2 产业集群生态位重叠模型
3.3.3 产业集群生态位分离模型
3.4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问题及其成因—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为例
3.4.1 产品同质化引发生态位高度重叠
3.4.2 产业集群粗放增长模式引发生态位缺失
3.4.3 产业集群根植性不深引发生态位脆弱
3.4.4 产业集群创新不足引发生态位退化
第四章 生态位整合的提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模式创新
4.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模式比较与内涵界定
4.1.1 产业集群演化的模式比较
4.1.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模式的内涵诠释
4.1.3 生态位整合与生态位构建的比较分析
4.1.4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与产业整合、产业链整合的比较分析
4.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价值分析
4.2.1 构建集群创新协同氛围
4.2.2 降低集群交易成本
4.2.3 整合集群支持网络
4.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序参量分析
4.3.1 需求生态位因子
4.3.2 资源生态位因子
4.3.3 技术生态位因子
4.3.4 制度生态位因子
4.3.5 产业集群生态位因子整合的关联模型
4.4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动力机制
4.4.1 市场需求与全球化的推动机制
4.4.2 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催化机制
4.4.3 集群技术联盟的竞合机制
4.4.4 SECI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机理研究
5.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与共生性分析
5.1.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共生性特征
5.1.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Logistic模型分析
5.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与协同性分析
5.2.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现象
5.2.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演化博弈的协同性机理分析
5.2.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演化博弈协同学习曲线
5.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性分析
5.3.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演化机制
5.3.2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模型分析
5.3.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的知识溢出与创新正反馈回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绩效的突变级数评价研究
6.1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
6.1.1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的界定
6.1.2 突变级数法的具体评价过程
6.2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构建
6.2.1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6.2.2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样本选择
6.3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的变量设计与赋值
6.3.1 变量设计
6.3.2 变量赋值及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6.4 生态位整合因子突变模型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6.4.1 突变评价指标的建立
6.4.2 突变综合评价—以中联重科为例
6.4.3 结果分析与说明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策略选择研究—以长株潭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为实证分析
7.1 需求生态位整合:产品差异化策略
7.1.1 产品差异化对产业集群需求生态位整合的战略意义
7.1.2 产业集群需求生态位整合的产品差异化策略选择
7.2 资源生态位整合:集群生态化策略
7.2.1 集群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生态位整合理念
7.2.2 生态工业园区:集群生态化的有效模式
7.2.3 产业集群资源生态位整合的生态化策略选择
7.3 技术生态位整合:集群RJVs策略
7.3.1 技术生态位整合的集群协同演化价值
7.3.2 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的RJVs模型分析
7.3.3 产业集群技术生态位整合的RJVs策略选择
7.4 制度生态位整合:集群模块化策略
7.4.1 模块化的提出: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的结构整合
7.4.2 模块化的锦标赛模型: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的激励机制
7.4.3 产业集群制度生态位整合的模块化创新策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上市财务指标表
附录2 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2005-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名
附录3 产业集群生态位整合样本企业综合绩效突变评价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678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67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