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集聚经济与集聚成本:中国城市的工资与通勤时间

发布时间:2017-05-16 17:18

  本文关键词:集聚经济与集聚成本:中国城市的工资与通勤时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正变得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增加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工人的收入,这是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的增加也带来了较高的住房成本以及较长的通勤时间,这是城市的集聚成本(或集聚不经济)效应。然而,由于大城市人口规模快速的增加,政策制定者认为这是造成“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试图通过城市政策来限制大城市的进一步增长,比如更加严格的户籍制度以及对大城市的土地供应或用地性质的限定等。这些政策背后的合理性之处在于城市的集聚成本效应,但这需要对集聚成本的大小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确切地说,是需要对集聚成本与集聚经济的相对大小有着较为准确的估计。因此,本文将首先对城市的集聚经济和集聚成本如何影响居民效用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本文将定量估计集聚经济和集聚成本的大小,并在结论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启示。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通过建立包含集聚经济和集聚成本的空间均衡模型,文章得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城市集聚对居民效用的影响。特别地,本文发现城市集聚经济和集聚成本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居民消费和闲暇产生影响。其次,城市集聚能带来城市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工资对城市规模的回归分析可知,城市规模每增加一倍,城市的生产率(工资)将平均增加10%左右。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集聚经济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城市所发挥的集聚经济效应增加得越快。再次,城市集聚也带来较高的住房成本以及较长的通勤时间。通勤时间对城市规模的回归分析表明,城市规模每增加1倍,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平均增加7%左右。不过,异质性分析却发现集聚成本效应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随着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的集聚成本并未增加得更快。最后,工资和通勤时间都将影响居民的消费,本文估计的弹性大小分别为0.56和-0.45。因此,在消费层面,本文估计的中国城市规模的集聚经济弹性约为0.067,集聚成本弹性约为0.032。换句话说,在消费层面,中国城市规模的集聚经济大于集聚成本,这意味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能提高居民的效用。与此同时,城市规模对工作时间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城市规模显著增加城市通勤时间,这意味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将减少居民的闲暇时间,进而降低居民的效用。
【关键词】:城市规模 工资 通勤时间 集聚经济 集聚成本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F249.2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2 核心概念15-17
  • 1.2.1 城市规模15-16
  • 1.2.2 集聚经济16
  • 1.2.3 集聚成本16-17
  • 1.3 研究方法、数据与思路17-19
  • 1.3.1 研究方法17
  • 1.3.2 研究数据17-18
  • 1.3.3 研究思路18-19
  • 1.4 主要研究内容19-20
  • 1.5 创新点与不足20-22
  • 1.5.1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20-21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21-22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文献综述与事实22-32
  • 2.1 基础理论22-24
  • 2.1.1 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22
  • 2.1.2 集聚成本的来源22-23
  • 2.1.3 空间均衡23-24
  • 2.2 相关研究进展24-28
  • 2.2.1 集聚经济相关研究24-27
  • 2.2.2 集聚成本相关研究27-28
  • 2.3 中国城市集聚经济和集聚成本的事实28-32
  • 2.3.1 集聚经济:中国城市工资分布28-30
  • 2.3.2 集聚成本:中国城市通勤时间分布30
  • 2.3.3 城市规模、工资以及通勤时间30-32
  • 第三章 理论模型32-38
  • 3.1 单中心城市模型32-33
  • 3.2 偏好33-34
  • 3.3 技术34-35
  • 3.4 政府35-36
  • 3.5 空间均衡36
  • 3.6 空间均衡性质36-38
  • 第四章 实证策略与结果38-72
  • 4.1 实证策略与数据来源38-43
  • 4.1.1 工资、通勤时间与居民消费实证策略38-39
  • 4.1.2 集聚经济与集聚成本实证策略39-41
  • 4.1.3 数据来源41-43
  • 4.2 中国城市的集聚经济:城市规模与工资43-55
  • 4.2.1 OLS结果44-47
  • 4.2.2 2SLS结果47-51
  • 4.2.3 稳健性检验51-53
  • 4.2.4 异质性与集聚经济53-55
  • 4.3 中国城市的集聚成本:城市规模与通勤时间55-65
  • 4.3.1 OLS结果55-58
  • 4.3.2 2SLS结果58-61
  • 4.3.3 稳健性检验61-64
  • 4.3.4 异质性与集聚成本64-65
  • 4.4 集聚经济与集聚成本的比较65-72
  • 4.4.1 通勤时间与劳动供给65-67
  • 4.4.2 工资、通勤时间与人均消费67-69
  • 4.4.3 集聚经济VS集聚成本69-72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72-75
  • 5.1 主要结论72-73
  • 5.2 政策启示73-75
  • 参考文献75-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惜红;;集聚经济的动力源及其科学发展[J];学术交流;2008年07期

2 胡晨光;程惠芳;;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12年05期

3 高永祥;;集聚经济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研究——基于微观层面[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04期

4 刘长全;;集聚经济测度方法前沿综述[J];统计研究;2006年03期

5 李高产;;城市集聚经济微观基础理论综述[J];城市问题;2008年05期

6 杨艳琳;李魁;刘淑春;;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农村城镇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7 徐肇涵;;中国城市集聚效应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年08期

8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赵伟;向永辉;;区位优势、集聚经济和中国地区间FDI竞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郭志仪;张雪梅;;集聚经济与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甘肃的证据[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解春苓;;河北省金融结构与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2 刘作丽;;集聚经济、制度约束与在华汽车产业跨国公司生产片段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成;总部经济与集聚经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韩庆权;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出“五招”[N];双鸭山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韩庆权;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出“五招”[N];双鸭山日报;2013年

4 记者 路遥 通讯员 赵辉;优质项目集聚经济发展新能量[N];邢台日报;2014年

5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周建高;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很不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记者 侯爱敏;文明建设集聚经济发展新动力[N];郑州日报;2008年

7 刘清东;奈曼旗集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劲[N];通辽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川梅;中国拉动内需帮了东亚复苏[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成勋;找寻城市化的动力之源[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记者 秦丽娜;提升开放度和外贸依存度 集聚经济发展不竭动力[N];盘锦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徐玲;集聚经济机制、外部性与FDI在中国的产业区位选择[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洁;异质性企业与城市集聚经济[D];复旦大学;2014年

2 高翔;集聚经济与地区收入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小静;市场潜力、集聚经济与服务业发展[D];南京大学;2013年

4 胡顺香;我国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张志强;集聚经济与集聚成本:中国城市的工资与通勤时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刘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集聚经济的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朱琳;基于面板数据对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徐肖和;多样化、专业化与长三角都市集聚经济[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集聚经济与集聚成本:中国城市的工资与通勤时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1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71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7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