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重构渐进转轨中的中国信用制度

发布时间:2022-12-11 17:54
  信用是基于各种财产的当期或跨期交易,维护交易双方利益的制度规则。信用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信用关系主体、信用载体、信用制度规则。信用体现为三个层次,即技术层次意义上的信用、制度层次意义上的信用以及意识层次(或价值心理层次)意义上的信用。这三个层次统称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对分工与交换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使人们的行为形成合理的预期,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分工和交换的规模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对信用制度的依赖程度就越大。信用制度的功能在于带有惩罚性质的各种信用制度规则创立起一定程度的信用秩序并不断地增进社会信用秩序。如果各种相关的信用制度规则是彼此协调的,它就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可靠合作,从而,能很好地利用劳动分工与交换的优越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总是希望选择能促进经济平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信用制度目标,但并不是所有的信用制度规则都能实现这一目标。当一个社会的信用制度规则不尽合理时,它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反而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信用制度的选择和设计对于一个社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的缘起
    1.2 研究视角及切入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
    1.5 前人已有成果的综述
2 信用与信用制度
    2.1 信用及其结构
        2.1.1 信用
        2.1.2 信用的构成要素
        2.1.3 信用的层次和结构
    2.2 信用制度
        2.2.1 信用制度及其功能
        2.2.2 正式与非正式信用制度
    2.3 信用秩序
        2.3.1 秩序与市场秩序
        2.3.2 信用秩序及其特征
        2.3.3 信用秩序的决定因素
3 信用的制度经济分析
    3.1 从交易费用看信用秩序
        3.1.1 信用产生、演进与交易费用节约
        3.1.2 交易规则的设计:信用秩序的保障
    3.2 利益主体与信用秩序
        3.2.1 经济人假设:秩序的微观基础
        3.2.2 市场权威与信用秩序稳定
        3.2.3 信用秩序的维护:国家的作用
        3.2.4 双重制度冲突:秩序混乱的诱因
4 市场深化与信用的演化
    4.1 信用的产生
        4.1.1 物物交换的市场交易特征
        4.1.2 信用的出现
    4.2 个人信用与市场交易
        4.2.1 低分工水平条件下的市场交易
        4.2.2 个人信用与交易
    4.3 国家信用与市场交易
        4.3.1 分工水平进一步发展条件下的市场交易
        4.3.2 国家信用与交易体系
    4.4 社会信用与市场交易
        4.4.1 高度分工与专业化条件下的市场交易
        4.4.2 市场交易工具的信用化
5 正式信用制度安排(Ⅰ):产权、信用与法规
    5.1 产权:信用制度的前提
        5.1.1 产权的基本内涵
        5.1.2 产权结构及其特征
    5.2 产权:信用制度的基础
        5.2.1 产权与守信动机
        5.2.2 产权与信用的社会化
    5.3 法规:信用制度的保障
        5.3.1 法规与产权的保护
        5.3.2 法律惩戒与信用秩序的维护
6 正式信用制度安排(Ⅱ):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6.1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概述
        6.1.1 信用管理
        6.1.2 征信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6.2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6.2.1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征信数据环境
        6.2.2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法律环境
    6.3 信用管理机构
        6.3.1 政府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6.3.2 中央银行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6.3.3 信用管理的民间机构
    6.4 信用管理行业
        6.4.1 信用管理行业概述
        6.4.2 征信服务与产品
        6.4.3 信用管理服务
7 渐进转轨中的信用制度变迁
    7.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制度
        7.1.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权制度特征
        7.1.2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制度特征
    7.2 转轨过程中信用制度的变化
        7.2.1 产权结构变化与信用主体多元化
        7.2.2 分权制改革下的政府信用主体分化
        7.2.3 体制转轨导致多重信用制度规则并存
    7.3 渐进转轨中的信用制度扭曲
        7.3.1 公有产权制度低效与社会信用基础混乱
        7.3.2 政府的失信行为严重破坏了信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7.3.3 多重信用制度规则体系并存导致信用秩序扭曲
8 信用制度与证券市场:一个视角
    8.1 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及演变:一个信用说诠释
        8.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用格局的演变与金融市场发展
        8.1.2 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8.2 信用扭曲条件下的证券市场
        8.2.1 证券市场的社会基础:信用制度基础混乱
        8.2.2 证券市场的监管:信用制度的供给不足
    8.3 证券市场的波动、风险与信用
        8.3.1 证券市场中的信用博弈
        8.3.2 证券市场的波动与风险
        8.3.3 信用扭曲条件下的发展“悖论”
9 中国的非正式信用制度
    9.1 中国的非正式制度特征
        9.1.1 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以“道德中心主义”为特征
        9.1.2 “人治”传统对“法治”的替代
        9.1.3 特殊主义的信任结构
        9.1.4 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9.1.5 信仰的薄弱性和多元性
    9.2 中国的信用制度特征
        9.2.1 以道德约束为主,法律约束为辅
        9.2.2 权利的不受约束与对信用制度的破坏
        9.2.3 寻找信用制度的社会心理基础:现代市场伦理观
10 中国渐进转轨中的信用制度重构:一个理论分析的应用
    10.1 渐进转轨中信用制度变迁给我们的启示
    10.2 重构渐进转轨中的中国信用制度的政策建议
    10.3 结束语: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3.1 本文的主要观点
        10.3.2 本文的创新
        10.3.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度扭曲环境中的金融安排:温州案例[J]. 史晋川,叶敏.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01)
[2]银行危机:中国必须正视的现实[J]. 宋清华.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0(06)
[3]新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秩序与风险控制[J]. 薛峰.  当代经济科学. 2000(06)
[4]公有制企业的性质[J]. 周其仁.  经济研究. 2000(11)
[5]“关系为本”是亚洲奇迹和危机的根本原因[J]. 栗树和,李少民.  国际经济评论. 2000(Z4)
[6]“自由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辨析[J]. 龙文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7]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缔约和保护性治理结构论[J]. 王健.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0(04)
[8]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J]. 方晓利.  财经研究. 2000(07)
[9]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 张杰.  经济研究. 2000(04)
[10]也谈中国道德的重建[J]. 茅于轼,鄢圣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本文编号:3719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719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0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