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人口红利、改革红利以及科技后发优势,经济实现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国际贸易增长低迷并且风险加大,国内投资经历了长期快速增长后出现回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有效消费需求才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最持久的动力。然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相对缓慢,尤其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明显不足,消费市场发展动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鉴于此,积极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城镇化是我国个人消费增长的巨大机遇,也是持续推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因此,围绕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问题,从实证的角度对这一逻辑进行验证和补充,这对于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城镇化和消费的内涵以及城镇化作用于城乡居民消费的机制进行概述,并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和城乡居民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以城镇和农村居民两大类消费群体为主体,分别从城镇化对消费总量、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可持续性增长的影响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在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方面,我们以恩格尔系数作为消费结构变动的替代变量,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将城镇化率、居民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结构纳入同一个研究体系,在三者的互动关系中探讨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影响。本文实证结果印证了以下三个结论: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加大,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小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且对农村居民的改善作用强于对城镇居民的改善作用。在消费可持续性增长方面,本文选取收入为门限变量,运用面板平滑门限回归模型(PSTR)验证了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可持续增长的非线性作用,得出以下三个结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城镇化对居民消费产生逐渐增强的正向作用,增强的速度先增后减并在收入门限处达到最大,当收入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城镇化对居民消费产生最大的正向影响并趋于稳定,且城镇的稳定影响系数大于农村,即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方面看,城镇化对城镇居民的作用大于农村;城镇的收入门限值远高于农村,却远早于农村触及了收入的门限阀值;北上广等相对发达城市收入达到门限值的时间也远早于其他城市。本文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分城镇和农村居民两大类消费主体进行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各自的发展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二,将消费结构纳入到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研究框架中来,从数量和结构变动两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城镇化的影响作用。第三,运用PSTR模型从非线性的角度探究了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可持续增长的作用关系,降低了单纯利用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的误差。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消费增长 消费结构 PSTR模型 P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1;F12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9-11
- 1.2 相关文献综述11-14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14-16
- 第2章 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的内在关联机理及我国现状16-25
- 2.1 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相关理论概述16-18
- 2.2 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关联性机制18-20
- 2.3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25
- 第3章 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25-33
- 3.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25-28
- 3.2 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动态影响28-30
- 3.3 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影响30-32
- 3.4 本章小节32-33
- 第4章 城镇化发展对消费可持续增长影响的收入门限检验33-45
- 4.1 面板平滑门限回归模型33-38
- 4.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38-40
- 4.3 实证结果分析40-43
- 4.4 本章小结43-45
-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爱林;;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重庆行政;2002年03期
2 姜爱林;;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资料通讯;2002年03期
3 金诚;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4 陈静,孟庆艳;中国城镇化之路该如何走[J];小城镇建设;2005年06期
5 汪光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07期
6 孔凡文;苏永玲;;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55期
7 孔凡文;;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71期
8 张雯;;通过产业优化解决就业推动中国城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杜爱萍;;中国城镇化回顾与战略选择[J];行政论坛;2008年05期
10 ;中国城镇化步入黄金发展期[J];资本市场;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金泉;;中国城镇化的过程、现状与前景[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伍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深化研究[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3 谢扬;;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6年
4 刘芸;樊晟;;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制度革新[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马庆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当前态势与“十二五”政策展望[A];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C];2010年
6 温来成;;政府公共服务与中国城镇化进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曹广忠;刘涛;;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徐高;;理解中国城镇化的人口视角[A];2012年冬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2期)[C];2013年
9 张雷;唐志鹏;黄园淅;李江苏;;中国城镇化的节能减排路径选择[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王国平;;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的五个问题[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研究员 郭占恒;中国城镇化面临三大结构性调整[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2 陈进玉;中国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N];东方城乡报;2013年
3 上海财经观察人士 陈宁远;中国城镇化的愿景:向世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N];东方早报;2012年
4 朱淀 段进军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转型:由蔓延到紧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潘家华;中国城镇化不走发达国家老路[N];中国人口报;2013年
6 记者 李芊;今年中国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N];北京商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肖连兵 牛梦笛;“中国城镇化发展坚定我们的信心”[N];光明日报;2013年
8 相伟;中国城镇化的五大阶段性难点[N];建筑时报;2013年
9 记者 彭华;中国城镇化质量排名雅安居272位[N];雅安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王莹;中国城镇化规划要有数据支撑[N];中国企业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才山;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储德平;中国城镇化发展机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斌;2000-2010年中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张楚凝;“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3 王美元;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离乡不离土”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谭刚;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文价值缺失及其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曾婷;低能耗的中国城镇化路径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6 王淼;浅析中国城镇化相关制度的变迁和改革展望[D];西华大学;2015年
7 吕金海;中国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8 刘妍;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原因与出路[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9 曹莉;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邹义男;中国城镇化对国内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7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