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动率性别差异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2 15:54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工资差距由来已久,已有研究控制了诸多因素后仍有巨大的性别工资差距无法解释,本文尝试从“工作流动”的视角切入补充已有研究,逻辑如下:因为个体可以通过工作流动,提高与岗位的匹配质量,从而获得工资增长,因此如果相比男性,女性不能充分利用工作流动这一工资增长渠道,就会导致性别工资差距拉大。检验上述假说的难点在于:第一,工作流动决策是内生的,受到诸如风险态度等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会同时影响被解释变量,导致OLS系数产生偏误。第二,相关文献通常以工资为被解释变量、性别和工作流动的交互项为主要解释变量研究“工作流动回报的性别差异”,较少有“工作流动率性别差异”的合适的代理变量用于研究其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综上,本文通过使用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作为“工作流动率性别差异”的代理变量,利用双重差分法和CHNS数据,发现“工作流动率性别差异”使女性工资显著降低3.368元/小时,但不影响男性工资,即工作流动率性别差异会扩大性别工资差距。这一结论在PSM-DID、FE-DID、DDD、安慰剂检验、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只有...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标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梳理
2.1.1 性别工资差距理论
2.1.2 工作流动与工资增长的理论
2.1.3 工作流动影响因素
2.2 实证研究
2.2.1 性别工资差距的实证研究
2.2.2 工作流动的收入效应及其性别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2.2.3 工作流动率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识别策略与描述统计
3.1 识别策略
3.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3.3 变量说明
3.4 描述性统计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选取代理变量
4.2 基准回归
4.3 稳健性检验
4.3.1 《劳动合同法》通过其他渠道对男女工资的影响
4.3.2 针对可观测的控制变量:PSM-DID
4.3.3 针对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FE-DID
4.3.4 针对其他政策或随机性因素:安慰剂检验
4.3.5 平行趋势假设
4.3.6 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
4.4 异质性分析
4.4.1 按年龄分样本回归
4.4.2 按学历分样本回归
5 进一步讨论
5.1 家庭分工机制
5.2 风险偏好机制
5.3 劳动力市场求职机制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79504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标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梳理
2.1.1 性别工资差距理论
2.1.2 工作流动与工资增长的理论
2.1.3 工作流动影响因素
2.2 实证研究
2.2.1 性别工资差距的实证研究
2.2.2 工作流动的收入效应及其性别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2.2.3 工作流动率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识别策略与描述统计
3.1 识别策略
3.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3.3 变量说明
3.4 描述性统计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选取代理变量
4.2 基准回归
4.3 稳健性检验
4.3.1 《劳动合同法》通过其他渠道对男女工资的影响
4.3.2 针对可观测的控制变量:PSM-DID
4.3.3 针对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FE-DID
4.3.4 针对其他政策或随机性因素:安慰剂检验
4.3.5 平行趋势假设
4.3.6 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
4.4 异质性分析
4.4.1 按年龄分样本回归
4.4.2 按学历分样本回归
5 进一步讨论
5.1 家庭分工机制
5.2 风险偏好机制
5.3 劳动力市场求职机制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79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77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