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测算理论方法创新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1 00:09
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的作用和贡献问题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经济学家基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这一问题。本论文应用势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情况,对科技进步贡献的测算进行了创新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成果概括如下: 在第一和第二章中,对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同时系统地概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科技进步理论和模型以及科技进步测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论文的第三章中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系统运行理论和我国古典决策理论对势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推导出势效系数的计算公式。 论文的第四章基于势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利用CD生产函数对河北省及各地市的经济增长中资源发挥效能的程度进行了势分析,并定义了综合势效系数的概念。理论研究表明,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资金的势效系数是资金产值率的函数,劳动的势效系数是劳动投入的函数,而综合势效系数是资金产值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指数加权平均的函数。 在论文第五章中,利用势分析方法对科技进步的测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经济增长的方式
1.1.1 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
1.1.2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1.3 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2 科技进步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2.1 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
1.2.2 、科学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
1.2.3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1.3 问题的提出
1.3.1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3.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定量测算的简单描述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技术进步理论与技术进步贡献测算理论及成果概述
2.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
2.1.1 技术进步的概念和分类
2.2.2 中性的和非中性的技术进步
2.3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模型评述
2.3.1 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概述
2.3.2 早期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2.3.3 罗默(Romar)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2.3.4 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进步模型
2.3.5 产品种数扩大与产品质量提高两类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的比较
2.3.6 技术扩散(Diffusion of Technology)模型
2.3.7 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与物化技术进步模型
2.4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模型的评述
2.5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测算概述
2.6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测算的理论和方法
2.6.1 生产函数
2.6.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2.6.3 CES生产函数法
2.6.4 增长速度方程(索洛余值法)
2.6.5 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
2.6.6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2.7 技术进步指标与经济量的确定
2.7.1 技术进步指标
2.7.2 经济量的确定
2.8 技术进步测算模型的参数估计
2.8.1 分配法和比例法
2.8.2 回归法估计参数
2.8.3 经验法估计模型参数
2.9 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进步贡献的计算方法
2.9.1 技术水平的计算方法
2.9.2 技术进步贡献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势分析理论与势效系数的计算
3.1 势分析概念的引入
3.2 势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中国古代关于系统运行的主动性决策思想(ACTIVE DECISION)
3.2.2 一般系统运行理论
3.2.3 经济系统运行的势分析描述
3.3 势和势效系数
3.3.1 势的概念
3.3.2 势效系数
3.4 势效系数的计算
3.4.1 单变元函数势效系数的计算
3.4.2 多变元函数势效系数的计算
3.5 势效系数计算的进一步讨论
3.5.1 参照函数和运行函数为结构参数不同的同类型函数的势效系数
3.5.2 指定参照函数值的势效系数计算
3.5.3 势效系数计算的一般分离条件
3.5.4 势效系数计算的小结
3.6 势分析方法概述
第四章 利用CD生产函数的势分析研究
4.1 对势分析的进一步认识
4.2 CD生产函数的势效系数
4.2.1 理论生产函数和经验生产函数
4.2.2 CD生产函数的势效系数
4.3 运行函数与参照函数的结构参数相同的CD函数的势分析
4.3.1 CD生产函数的势效系数的计算
4.3.2 河北省及各地市资金和劳动投入的势效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运行函数与参照函数结构参数不同的CD生产函数的势分析
4.4.1 运行与参照函数的结构参数不同的CD函数的势效系数计算
4.4.2 河北省及各地市资金和劳动势效系数的计算
4.4.3 河北省及各地市资金和劳动势效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CD生产函数的综合势效系数分析
4.6 CD生产函数的势分析总结
第五章 势分析模型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应用
5.1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索洛余值法及其局限性
5.2 科技进步贡献测算中的势分析模型
5.3 边际经济参数和资源配置问题
5.4 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指标
5.5 经济发展的微分方程
5.6 科技进步贡献计算中弹性系数调整和贡献率算法
5.6.1 弹性系数的调整
5.6.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
5.6.3 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的L法
5.6.4 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的W法(三次多项式逼近法)
5.6.5 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的J法
5.6.6 小结
5.7 科技进步贡献计算实例
5.7.1 计算1986-1995年各经济指标的平均值
5.7.2 计算势效系数
5.7.3 计算弹性系数
5.7.4 计算综合科技水平
5.7.5 计算各经济指标的平均增长率
5.7.6 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5.7.7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再分解
5.8 科技进步贡献计算小结
第六章 河北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
6.1 河北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概述
6.1.1 河北省经济发展概况
6.1.2 河北省科技活动概述
6.2 河北省乡及乡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6.2.1 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6.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6.2.3 弹性系数的确定和调整
6.2.4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
6.3 河北省乡及乡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
6.3.1 河北省1981-1996年间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结果
6.3.2 河北省各计划期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
6.3.3 各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
6.3.4 大、中型工业企业1986-199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
6.4 河北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分析
6.4.1 河北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综合分析
6.4.2 影响河北省科技进步的因素分析
6.4.3 河北省科技进步状况的主要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 考 文 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 谢
本文编号:4021746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经济增长的方式
1.1.1 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
1.1.2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1.3 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2 科技进步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2.1 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
1.2.2 、科学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
1.2.3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1.3 问题的提出
1.3.1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3.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定量测算的简单描述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技术进步理论与技术进步贡献测算理论及成果概述
2.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
2.1.1 技术进步的概念和分类
2.2.2 中性的和非中性的技术进步
2.3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模型评述
2.3.1 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概述
2.3.2 早期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2.3.3 罗默(Romar)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2.3.4 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进步模型
2.3.5 产品种数扩大与产品质量提高两类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的比较
2.3.6 技术扩散(Diffusion of Technology)模型
2.3.7 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与物化技术进步模型
2.4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模型的评述
2.5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测算概述
2.6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测算的理论和方法
2.6.1 生产函数
2.6.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2.6.3 CES生产函数法
2.6.4 增长速度方程(索洛余值法)
2.6.5 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
2.6.6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2.7 技术进步指标与经济量的确定
2.7.1 技术进步指标
2.7.2 经济量的确定
2.8 技术进步测算模型的参数估计
2.8.1 分配法和比例法
2.8.2 回归法估计参数
2.8.3 经验法估计模型参数
2.9 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进步贡献的计算方法
2.9.1 技术水平的计算方法
2.9.2 技术进步贡献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势分析理论与势效系数的计算
3.1 势分析概念的引入
3.2 势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中国古代关于系统运行的主动性决策思想(ACTIVE DECISION)
3.2.2 一般系统运行理论
3.2.3 经济系统运行的势分析描述
3.3 势和势效系数
3.3.1 势的概念
3.3.2 势效系数
3.4 势效系数的计算
3.4.1 单变元函数势效系数的计算
3.4.2 多变元函数势效系数的计算
3.5 势效系数计算的进一步讨论
3.5.1 参照函数和运行函数为结构参数不同的同类型函数的势效系数
3.5.2 指定参照函数值的势效系数计算
3.5.3 势效系数计算的一般分离条件
3.5.4 势效系数计算的小结
3.6 势分析方法概述
第四章 利用CD生产函数的势分析研究
4.1 对势分析的进一步认识
4.2 CD生产函数的势效系数
4.2.1 理论生产函数和经验生产函数
4.2.2 CD生产函数的势效系数
4.3 运行函数与参照函数的结构参数相同的CD函数的势分析
4.3.1 CD生产函数的势效系数的计算
4.3.2 河北省及各地市资金和劳动投入的势效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运行函数与参照函数结构参数不同的CD生产函数的势分析
4.4.1 运行与参照函数的结构参数不同的CD函数的势效系数计算
4.4.2 河北省及各地市资金和劳动势效系数的计算
4.4.3 河北省及各地市资金和劳动势效系数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CD生产函数的综合势效系数分析
4.6 CD生产函数的势分析总结
第五章 势分析模型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应用
5.1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索洛余值法及其局限性
5.2 科技进步贡献测算中的势分析模型
5.3 边际经济参数和资源配置问题
5.4 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指标
5.5 经济发展的微分方程
5.6 科技进步贡献计算中弹性系数调整和贡献率算法
5.6.1 弹性系数的调整
5.6.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
5.6.3 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的L法
5.6.4 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的W法(三次多项式逼近法)
5.6.5 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的J法
5.6.6 小结
5.7 科技进步贡献计算实例
5.7.1 计算1986-1995年各经济指标的平均值
5.7.2 计算势效系数
5.7.3 计算弹性系数
5.7.4 计算综合科技水平
5.7.5 计算各经济指标的平均增长率
5.7.6 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5.7.7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再分解
5.8 科技进步贡献计算小结
第六章 河北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
6.1 河北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概述
6.1.1 河北省经济发展概况
6.1.2 河北省科技活动概述
6.2 河北省乡及乡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6.2.1 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6.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6.2.3 弹性系数的确定和调整
6.2.4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
6.3 河北省乡及乡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
6.3.1 河北省1981-1996年间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结果
6.3.2 河北省各计划期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
6.3.3 各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
6.3.4 大、中型工业企业1986-199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
6.4 河北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分析
6.4.1 河北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综合分析
6.4.2 影响河北省科技进步的因素分析
6.4.3 河北省科技进步状况的主要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 考 文 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 谢
本文编号:4021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402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