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城镇化对农民抗争碎片化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片面城镇化对农民抗争碎片化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内的农民抗争研究多着眼于具体的抗争手段,其中以李连江等人提出的依法抗争模式、应星等人提出的以身抗争、以势抗争模式以及其他的具体抗争手段为主,而缺少对于抗争的阶段性特征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从农民社会抗争的视角上探讨城镇化对农村社会抗争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建议。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抗争的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而在城镇化初步完成的地区,碎片化的抗争成为农民抗争的主要类型。造成碎片化抗争的原因较复杂,本文试图以城镇化的视角来研究城镇化进程对农民抗争碎片化的影响。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使得村庄消失,打破了农民集体行动的平台;征地拆迁为主的社会矛盾随着城镇化的初步完成而消解,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共同利益消失;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也面临着困境。土地是农民获取收入的根源,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是农村社会文化的基本载体。城镇化打破了农民的集体行动,使得农民的社会抗争呈现出碎片化抗争的特点。从年龄层次上,中老年群体面临更大的身份转换困境,这个群体也是农民抗争的主体。相较而言,青壮年群体更能适应城镇化,但是其身份转换仍然面临着就业方式、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逐个击破的方式逐渐缓和农民的碎片化抗争,但是长期内,农民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需求的激增又将酝酿使得碎片化抗争一直持续。农民抗争的碎片化具有几个特点:以个体抗争为主,缺乏有效联合;抗争手段更加多元,激情抗争和消极抵抗并存;碎片化抗争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抗争主体以中老年人为主;最后,碎片化抗争具有阶段性特征,将随着政府不断提供公共产品而得到显著的消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身份转换困境。
【关键词】:集体行动 碎片化抗争 城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D422.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论8-17
-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8-10
- (一) 选题由来8
- (二) 选题意义8-10
-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10-14
- (一)国外研究综述10-12
- (二)国内研究综述12-14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14-15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14-15
- (二)本文的研究框架15
- 四、理论基础15-17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厘清17-21
- 一、集体行动17
- 二、城镇化和片面城镇化17-19
- (一)城镇化的概念17-18
- (二)片面城镇化18-19
- 三、碎片化抗争19-21
- 第二章 碎片化抗争产生的背景——片面城镇化21-24
- 一、L县城镇化简述21
- 二、城镇化政策:以耕地增减挂钩为原则,,忽略配套的公共产品供给21-22
- 三、城镇化过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被上楼22-23
- 四、城镇化的后果:农民社会抗争的碎片化23-24
- 第三章 碎片化抗争的内在原因——农民身份转换困境24-29
- 一、L县近郊城镇化政策导致了农民的身份转换困境24-25
- 二、当地农民身份转换困境的内容25-29
- (一) 就业和生活方式面临严重困境25-26
- (二) 心理和观念上的转换困境26-27
- (三) 未来的生存困境27-29
- 第四章 碎片化抗争的外在原因——集体行动无法达成29-39
- 一、城镇化之前农民抗争的集体行动29-35
- (一)D村农民抗争的集体行动简述29-30
- (二)集体行动的动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的利益冲突30
-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村民联合30-33
- (四)集体行动的动员网络:以村庄为平台的村民联合33-35
- 二、城镇化之后集体行动被打破35-39
- (一)城镇化打破了集体行动的平台:村庄的消失35-36
- (二)城镇化分化了抗争主体:基于年龄层的利益分化与草根精英的态度变化36-37
- (三)城镇化消解了共同利益37-39
- 第五章 碎片化抗争的实质、特点、意义39-45
- 一、碎片化抗争的实质39
- 二、碎片化抗争的特点39-43
- (一)以个体抗争为主,家庭、同姓胞亲为最主要的联合方式39-40
- (二)抗争手段更多样40-41
- (三)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41-42
- (四)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42
- (五)更加可控42-43
- 三、碎片化抗争的意义:农村社会矛盾向公共产品的需求转变43-45
- 第六章 结语45-47
-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5-46
-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45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45-46
- 二、总结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1-52
- 后记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裕增;;国企职工身份转换的 现状与思考[J];观察与思考;2000年02期
2 周军;刘晓霞;;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J];理论探讨;2010年02期
3 宋丽娜;曹广伟;;中国式农民工的社会性质——以农民工的身份转换为切入点[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孙自铎;;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实现农民身份转换[J];理论参考;2004年04期
5 李春苗;;柔性化地实现农民身份转换[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年03期
6 李鸿渊;;构建在职党员社区身份转换与价值认同机制——中山街道“我是党员我带头”主题实践活动调研[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10期
7 张胜荣;;农民与市民[J];当代贵州;2012年02期
8 李春苗;;柔性化地实现农民身份转换[J];人民论坛;2013年06期
9 王景玉;;先富参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10 赵旭东;;挑战学者与官员之间的藩篱[J];法制资讯;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许波;在不断的身份转换中,展现复杂人性[N];中国艺术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李亦奕;王平:在身份转换中感悟“知行合一”[N];中国文化报;2014年
3 记者 郭东;我省将解决人才来冀创业身份转换[N];河北日报;2013年
4 赛生;警察与罪犯的身份转换[N];苏州日报;2013年
5 邓大洪;安置职工名义下的“瓜分”国资[N];中国商报;2004年
6 吴雪梅;生命如歌[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尹华 崔钟文 苑海志 苏红玫;以人为本谋发展[N];吉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大海;暂居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国华;片面城镇化对农民抗争碎片化的影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2 李兰(KAROLINA SVENCBIR);中国作家博客——作家身份转换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白美妃;从娘家人到婆家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片面城镇化对农民抗争碎片化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50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