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知识溢出和创新策略选择:新经济地理学和博弈理论解释

发布时间:2017-07-13 16:15

  本文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知识溢出和创新策略选择:新经济地理学和博弈理论解释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型小微企业 集聚 知识溢出 创新


【摘要】:通过空间集聚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从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和技术外部性的正效应中获取竞争优势,但不可避免地也受到集聚区资源和技术创新的约束以及知识溢出带来的负效应。技术创新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得以发展的主要手段,但技术创新成本和知识外溢的负效应,直接影响到其创新策略选择。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和博弈策略分析表明:科技型小微企业空间集聚机制主要体现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方面;非合作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导致创新效率损失;降低技术创新成本,保护知识产权,建立集聚区行业联盟是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区"创新"概率的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 集聚 知识溢出 创新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开放式创新、价值链重构与河南装备制造业升级制约与突破”(2015BJJ057)
【分类号】:F276.44;F224.3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小微企业是我国企业组织形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微企业拓展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尤其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后,各地政府随即出台了一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而高科技小微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友,丁四保,高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2 石祖葆;;西方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若干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4年07期

3 刘卫东;“第二届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办[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4 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5 关爱萍;;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6期

6 刘曙光;杨明;;国际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7 芦婷;;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及研究内容[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9期

8 刘爱文;艾亚玮;;新经济地理学和批判经济地理学的分异[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9 花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学科比较[J];经济经纬;2009年06期

10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滕丽;王铮;;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述评[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5 陈旭;何莲;;东北地区“外围化”现象探因与对策思考——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新经济地理学: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文;新经济地理学[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 执笔人 李爱国;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N];重庆日报;2013年

4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赵伟;建模的艺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仁贵;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徐晓慧;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漪;云南省产业集聚动因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林海兰;《新经济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翻译报告[D];宁波大学;2015年

3 李兴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孙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荣丽;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杨超;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7 吴敦江;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消费性服务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8 张海玲;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明霏;天津FDI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10 伊文博;过度聚集是否可能抑制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37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537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f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