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村镇建筑基于性态抗震设防的地震保险费率厘定

发布时间:2017-07-18 22:05

  本文关键词:村镇建筑基于性态抗震设防的地震保险费率厘定


  更多相关文章: 地震保险费率 村镇建筑 性态设防 易损性 地震危险性特征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和村镇地区采用统一抗震设防标准的现状,将村镇建筑分为农村、乡镇、县城3个层次,制定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标准并开展相应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进而计算典型砌体结构的离散化震害矩阵。通过考虑不同地区地震危险性特征的差异来计算地震危险性曲线,并分析不同层次村镇结构在将来地震中的可能经济损失,确定相应地震保险费率。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设防标准的典型砌体结构地震保险费率的对比,验证了将村镇地区分3个层次并考虑不同地区地震危险性差异来研究地震保险费率的合理性。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地震保险费率 村镇建筑 性态设防 易损性 地震危险性特征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07B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723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集成项目(91315301) 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IRT13057)联合资助
【分类号】:P315.9;F842.64
【正文快照】: 0引言我国目前震后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主要靠政府资助、援建以及社会捐赠,由于国家财力和社会捐赠有限,很难有效弥补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地震保险是补偿地震经济损失、实现人员互助、提高救灾能力、减轻政府负担的有效手段,对地震后恢复重建、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振凯;;年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保险净费率的计算[J];灾害学;2012年01期

2 巫孟还,邹其嘉;震灾保险的一种实用技术途径及其实施保障[J];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03期

3 陶正如,陶夏新;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地震保险费率厘定[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娟;王文;;我国财产损失保险定价方法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12期

2 代春泉;李怀亮;;工程项目地震风险保险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年08期

3 熊华,罗奇峰;国内外地震保险概况[J];灾害学;2003年03期

4 巫孟还;我国震灾保险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灾害学;1994年04期

5 苏燕;林芳芳;谯雯;;土石坝工程地震保险费率厘定和保险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10期

6 巫孟还,徐蓓蕾,阮圣娜;震灾保险新制式与国内外现行制式的比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04期

7 梅广清,张显东,沈荣芳,白庆华;自然灾害保险的委托─代理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02期

8 陶正如,陶夏新;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地震保险费率厘定[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2期

9 王瑛,史培军,王静爱;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悦,刘晶波;建筑物地震损失估计方法对比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丽;;提高村镇建筑抗震设防能力的基本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林蓉辉;;浅谈拓展地震保险[J];灾害学;1989年04期

3 巫孟还;;地震专项保险与震情指数预报[J];灾害学;1991年02期

4 姚运生,袁丽;阪神地震与日本地震保险的发展[J];灾害学;2000年02期

5 熊华,罗奇峰;国内外地震保险概况[J];灾害学;2003年03期

6 巫孟还,邹其嘉;震灾保险的一种实用技术途径及其实施保障[J];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03期

7 刘竹年;对地震保险体制改革的探索[J];自然灾害学报;1993年04期

8 梅广清,张显东,沈荣芳,白庆华;自然灾害保险的委托─代理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02期

9 滕五晓,加藤孝明;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制的形成及其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04期

10 陶正如,陶夏新;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地震保险费率厘定[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毛文娟;;村镇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14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世红;崔岩;;村镇建筑中的节能问题[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2 李峥嵘;李星;李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在村镇建筑中应用调查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方东平;周建亮;;用管理制度和教育培训改善村镇建筑的抗灾能力[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4 宁旭艳;张旭;高军;;村镇建筑能效评估体系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李大庆;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体系亟待建立[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健玮;春风悄然度乡关[N];中华建筑报;2006年

3 ;灾后村镇建筑重建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4 乔淑琴;山东临沂村镇建筑工匠要持证上岗[N];中国建设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万艳华;长江中游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白冰;陕南村镇建筑灾后重建现状与基础减灾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孙永梅;村镇建筑抗洪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3 崔杉彬;汶川地震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减灾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9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559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