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9:20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运行机制 保障效果


【摘要】:自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先后建立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人民“病有所医”的愿望得以实现。但由于基本医疗保险体系长期追求“保基本”的目标,致使居民大病保障需求仍然较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突显。在此背景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大病保险”)应运而生,其在经营主体、筹资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成功吸引了各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广泛试点。截止2014年底,我国大陆31个省份全部正式出台了大病保险的实施方案,在政策的持续推进下,大病保险最终于2015年底实现了制度全覆盖的目标。数十家商业保险机构在全国327个县市参与大病保险承办服务,共覆盖9.2亿城乡居民,累计有345万大病患者直接受益,报销比例平均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大病保险无疑成为大病患者的福音,也是政府关注重视的民生工程,但其毕竟是一项新事物,各地在摸索推进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持续考验着新制度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深入剖析现行大病保险的运行体系,发现其全面推进过程中的阻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对完善我国大病保险并维持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解决以下这五个问题:什么是大病保险——其在实践中如何运行——其保障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完善。沿着这一主线,全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二章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三章回答第二个问题,第四章回答上述第三、第四个问题,最后一章则解决第五个问题。具体而言,各章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与本文相关的其他问题三部分。研究背景及意义主要阐明笔者选题的原因;国内外文献综述是对迄今为止国外、国内相关大病保险研究文献的梳理与总结,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的背景分析。为确定研究方向,理清分析思路,本文首先对与研究大病保险有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包括“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的具体涵义。其次,根据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和各地的探索实践情况,笔者将大病保险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制度雏形阶段、全面试点阶段和推进完善阶段,并指出目前我国大病保险的运行正处于推进完善阶段。最后,本文从实际出发,认为大病保险的开展具有充足的动力,原因在于当前大病保障需求仍然较高,引入市场机制能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制度效率、实现互助共赢,再加上部分地区的先行探索,积累了广泛的试点经验,为制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运行机制概述。尽管大病保险已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目标,但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和制度发展的非均衡性,各地在大病保险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制度不统一的现象。笔者对比31个省份的实施方案,从筹资机制、保障水平、管理服务三个层次出发,囊括对制度筹资来源、筹资标准、保障对象、保障范围、起付线、封顶线、支付比例、统筹层次、盈亏分担等方面的全面剖析。第四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保障效果评析——以浙江、青海、安徽为例。考虑到制度不统一、数据难搜集、评价标准难拟定等问题,要从全国层面对大病保障效果进行评析显然不太现实。为了使事实清楚、数据可靠、评价有效,本文遂从地理区位、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具有代表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选取了浙江、青海、安徽三个典型地区,结合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实施情况来分析其大病保险的保障效果。最后,对三个典型地区大病保险运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这些问题也正是我国大病保险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阻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本身设计具有缺陷、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存在障碍、缺乏协同推进机制这三个方面。第五章,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保证大病保险制度的持续稳定运行,亟待做出政策调整和体系完善,笔者结合以上分析,建议从制度本身、保险公司、协同机制三方面入手。对于制度本身,要优化其运行机制,完善制度筹资体系,合理确定保障范围,科学厘定保障水平,联动提高统筹层次;保险公司方面,要积极探索与其长期合作,具体需做到严格限制准入门槛,适当延长服务年限,将“保本微利”落到实处,并建立动态的奖惩机制;协同机制上要注重相关主体间的分工协作,推进制度整合与政策协调,同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题上,把握了社保政策的时事热点,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正处在推进完善阶段,对现行大病保险的运行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并发现其行进过程中的阻力问题,最后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对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上,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大病保险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另一方面选取了浙江、青海、安徽三个地区进行案例分析,并采用近三年的最新数据,不同于以往学者对“湛江模式”、“太仓模式”等早期探索阶段中大病保险的反复研究;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采用文献归纳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份的大病保险实施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更全面、更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大病保险的运行机制、保障效果、存在问题,得出的结论更普遍、更有效。
【关键词】: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运行机制 保障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42.6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1. 导论13-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5
  • 1.2 文献综述15-2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21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21
  • 1.3 研究方法21-22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22-24
  • 2.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的背景分析24-36
  • 2.1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相关概念解析24-27
  • 2.1.1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24-25
  • 2.1.2 基本医疗保险25-26
  • 2.1.3 “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26-27
  • 2.2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发展历程27-31
  • 2.2.1 制度雏形阶段27-28
  • 2.2.2 全面试点阶段28-30
  • 2.2.3 推进完善阶段30-31
  • 2.3 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主要动因31-36
  • 2.3.1 现实保障的需要:大病保障需求仍然较高31-33
  • 2.3.2 体制创新的需要:保险机构的引进参与33-34
  • 2.3.3 有推广的条件:广泛试点的经验积累34-36
  • 3.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运行机制概述36-47
  • 3.1 筹资机制36-37
  • 3.1.1 筹资渠道36-37
  • 3.1.2 筹资标准37
  • 3.2 保障机制37-42
  • 3.2.1 保障对象37-39
  • 3.2.2 保障范围39
  • 3.2.3 保障水平39-42
  • 3.3 管理机制42-44
  • 3.3.1 统筹层次42
  • 3.3.2 盈亏分担42-44
  • 3.4 小结44-47
  • 4.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效果评析——以浙江、青海、安徽为例47-63
  • 4.1 大病保险浙江海宁模式48-51
  • 4.1.1 基本医疗保险情况48-49
  • 4.1.2 大病保险实施情况49-50
  • 4.1.3 大病保险保障效果评析50-51
  • 4.2 大病保险青海模式51-56
  • 4.2.1 基本医疗保险情况52-53
  • 4.2.2 大病保险实施情况53-54
  • 4.2.3 大病保险保障效果评析54-56
  • 4.3 大病保险安徽模式56-59
  • 4.3.1 基本医疗保险情况56-57
  • 4.3.2 大病保险实施情况57-58
  • 4.3.3 大病保险保障效果评析58-59
  • 4.4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运行中的主要问题59-63
  • 4.4.1 制度设计本身具有缺陷60-61
  • 4.4.2 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存在障碍61
  • 4.4.3 缺乏协同推进机制61-63
  • 5. 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63-68
  • 5.1 优化制度运行机制63-65
  • 5.1.1 完善制度筹资体系63-64
  • 5.1.2 合理确定保障范围64
  • 5.1.3 科学厘定保障水平64-65
  • 5.1.4 联动提高统筹层次65
  • 5.2 探索与保险公司的长效合作机制65-68
  • 5.2.1 严格限制准入门槛65-66
  • 5.2.2 适当延长服务年限66
  • 5.2.3 将“保本微利”落到实处66-67
  • 5.2.4 建立动态的奖惩机制67-68
  • 参考文献68-70
  • 致谢70-7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骏;;美丽先行者的ACR之旅[J];东方养生;2007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玉君;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效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67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567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1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