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网络的联系强度及优化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 区域产业协同 产业分工 合作机制 京津冀 出处:《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区域产业关联及其分工合作角度出发,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网络及其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促进区域内分工合作更紧密,布局更合理,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运用"产业空间联系强度系数"度量京津冀三大板块及各市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得出在2001-2014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环京津区域始终是发展核心区;各市间产业联系强度差异悬殊,中部地区关联较强,且强关联城市呈规律性分布。其次,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等工具对以上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各市的主导产业与对外产业联系强度结合分析,提出京津冀的产业协同优化策略,并提出"中心区—主轴线"发展、交通建设、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等政策建议。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regional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division of indust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its optimization strategy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so as to promote closer cooperation and more rational layout within the region.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irstly, the paper uses the "industrial spatial connection intensity coefficient"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ssociat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among the three major plates and citie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From 2001 to 2014, the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connection between ci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increasing, and the region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area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connection among different cities. The central region is strongly connected, and the strongly related cities are regularly distributed. Secondly,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used. "location entropy" and other tool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above results. Finally, combining the leading industries of each city with the intensity of external industrial contact, put forward the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rea-main axis, traffic construction, talent introduction, mechanism perfectio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011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1473285)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6GLB036)”部分成果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引言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和对外交流中心,是与长三角、珠三角起着同等重要作用的国际化大都市圈[1],但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产业结构趋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2]。因此,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立岗;田家林;陈月梅;;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以江苏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年15期
2 ;江苏省首批23家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获确认[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2期
3 徐力行;高伟凯;;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入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年06期
4 杨景祥;田艳;梁义科;左熠;;产业协同 “三力”强省[J];经济论坛;2008年13期
5 张淑莲;胡丹;高素英;刘建朝;;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江苏凹土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在盱眙揭牌[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4期
7 商志强,车轼,徐昭普;关于韩国水产业协同组合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8 王颖;;日本农水产业协同组合存款金保险制度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年06期
9 郑文智;叶民强;;基于投入产出的福建省鞋服产业协同水平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彭志忠;;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菁;薛伟贤;;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颖 李正法;江苏组建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科技联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2 记者 陈艳敏;海峡两岸共同推动信息产业协同互利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3年
3 陶涛;多元产业协同谋求快速发展[N];宁夏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姚传富;产业协同齐发力[N];人民邮电;2013年
5 本报记者 赵申;京津冀产业协同:打破“一亩三分地”[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网络世界》记者 周源;三大方向力推产业协同创新[N];网络世界;2013年
7 西安市统筹办经济处 执笔 沈允平 毛一斌 王伟峰;如何依托开发区带动模式实现产业协同[N];西安日报;2012年
8 记者 李云波;加强产业协同 打造桂北经济强县[N];桂林日报;2014年
9 记者 葛静;集聚科技资源要素 聚焦产业协同创新[N];南昌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张莉;城镇化“人本”内涵翘首产业协同[N];中国证券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罗斌;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赵燕艳;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燕华;广西碳酸钙产业协同创新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张欣予;韩国文化产业协同效益实现路径及启示[D];长安大学;2016年
5 贾佳仪;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项目选择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刘彦;湖南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程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7 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裴小丹;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君艳;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10 谭勇;我国核电产业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62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6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