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其决定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决定因素 出处:《东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外贸易理论开始了一场全新改革,传统产业间的对外贸易理论的解释受到巨大挑战。产业内贸易指和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完全不同的贸易模式,首先产生于发达国家之中,而后拓展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在工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产业内贸易是全球对外贸易的主流,但是发展中的国家,尤其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也逐步提升。国际贸易方式的变化和国家之间经济结构具有内部逻辑关系,能够反应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态势及分工方式的演变,与此同时还能够反应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的差别。所以研究分析产业内贸易不仅国际贸易演进的一种必然趋势,对分析国际分工结构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和日本地缘相近,经济贸易来往关系密切,尤其是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品结构迅速升级,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贸易总额持续提高,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式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内贸易额在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中占的比例显著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回归国内外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文献,明确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方法和分类标准。接着介绍了中国和日本贸易发展的概况,然后以中日产业内贸易做为研究的对象,基于HS分类标准,通过测算G-L指数对中国和日本的产业内贸易总水平以及各个分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接着又从产品特征、贸易结构这两个方面对中日产业内贸易作了深入的分析,并由此得出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仍然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结论。通过实证回归分析研究得到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中日人均差异水平的扩大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都能促进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中日市场开放度与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负相关。最后从企业,政府和产业这三个层面对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优化对外贸易战略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Since 1960s, the international foreign trade theory has begun a new refor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inter-industry foreign trade has been greatly challenged. Intra-industry trade refers 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trade model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r-industry trade, which first emerged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high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tra-industry trade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global foreign trade, but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mong countries hav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 which can reflect the dynamic chang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mong countr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mong countries. Therefore,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China and Japan are geographically close and have clos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especially after 90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rapid upgrading of product structure. The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ve become closer, the total volume of trade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the mode of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also changed markedly. Intra-industry trade volume in China and Japan account for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trade.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irst returned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and Sino-Japanese intra-industry trade research literatur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intra-industry trade level, then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n takes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H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otal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ach classified commodity by measuring G-L index. The trade structure make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Sino-Japanese bilateral intra-industry trade is still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Through empir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we get the determinants of Sino-Japanese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expansion of the per capita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increase of Japa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hile the degree of market opennes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three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provide new ideas for developing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optimizing foreign trade strategy.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翟卉;;对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0年02期
3 高运胜;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分析和建议[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01期
5 苑涛;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欧洲研究;2003年05期
6 郑理明,王雷;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3年08期
7 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广东的实践[J];学术研究;2003年09期
8 祝欣;我国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9 陈秋云,陈望春;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海平;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婧;兰勇;周发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汉林;郑云;;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6辑)[C];2012年
4 廖翼;兰勇;;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正良;秦兴方;;江苏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提升[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娟;;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7 李世杰;李凯;梅丽;;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曙霄;;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及其结构问题的探讨[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9 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总第20期)[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民;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广西日报;2005年
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易然;电子通信设备产业内贸易因素分析[N];国际商报;2009年
3 杨民;与东盟有广阔合作空间 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证券日报;2005年
4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官锡强;深化广西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实现产业优化升级[N];广西日报;2011年
5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潘文卿;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大盘点[N];中国信息报;2000年
6 ;贸易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取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潘文卿(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农业发展要实施比较优势[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8 李玉举;澳大利亚:理想的贸易伙伴[N];国际商报;2004年
9 陈峰;建立大企业间战略联盟[N];民营经济报;2005年
10 姚海天;变动的“雁行”:中日经济再定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征;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演进机制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鹏;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宁国玉;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章丽群;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林琳;产业内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虎;产业内贸易结构模式、分类体系对应及产品差异性的界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吴学君;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高伟;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孙骏;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厉江;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王丹;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3 吴君;中国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田菲;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文涛;山东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丛培飞;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伟静;苏浙粤三省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黄蓉;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邹雯;中欧产业内贸易研究:1999-2006[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周颖;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2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8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