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 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 形成机制 构建 布局 出处:《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是转变传统农业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空间布局,以及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效益提升。研究表明:共生关系、经济利益的驱动、对生态效益的追求、政府的引导和激励及技术的支持和保障5个因素促进了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在空间上的布局表现为企业、园区和区域3个层次通过构建区域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网,实现农户与企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今后应该从丰富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制、运行效率和空间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研究。
[Abstract]:Circular agricultural eco-industry chai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inear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to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spatial layout of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ymbiotic relationship. Driven by economic interests, the pursuit of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of technology have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s manifested as the enterpris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farmers and enterprises, cities and villages, agriculture and other industries can be maximiz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ircular agricultural eco-industrial chain network at the three levels of parks and reg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agricultural eco-industry chai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rich forming mechanism of eco-industrial chain,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制造业区位重构机理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41371135)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西部生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140203027NY)
【分类号】:F323.22
【正文快照】: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网址)http://fjks.chinajournal.net.cn(电话)027-87643502(电子信箱)hjkxyjs@vip.126.com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粮食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绍伟;李凤菊;;推进传统农业“生态化”转型——农业生态产业链网构建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2 李冬燕;李晓;李英;;生态产业链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1期
3 苑清敏;葛春景;;虚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J];生态环境;2006年06期
4 陈瑾瑜;王朝全;;博弈论在构建生态产业链中的应用分析[J];生态经济;2007年10期
5 曲丽丽;田国双;;林业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分析与政策建议[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曲丽丽;田国双;;林业生态产业链的运行过程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姚志强;;林业生态产业链的拓展路径研究[J];北京农业;2012年12期
8 马丽;;林业生态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年27期
9 杜维忠;;浅论林业生态产业链的拓展[J];甘肃科技;2012年24期
10 江进富;王承忠;汪晓东;;“生态产业链”的功绩[J];内蒙古林业;199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霍莉;王少平;何文佳;李靖;;综合型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和优化[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段跃芳;张绪宝;;三峡库区农村生态产业链稳定机制探讨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政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企业创新与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郑凡夫;张艳萍;;“生态立市”内涵的诠释与前景分析[A];伊春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伊春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陈宏观;周建生;杨晓君;;传统农业的生态化转型研究——以东台市生态农业建设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5 钱光人;仉博;刘强;边华丹;;金桥生态工业园规划中生态产业链的设计[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秀丽;;关于构建滨海新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思考[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伟霞;禽业绿色产品生态产业链逐步形成[N];伊犁日报(汉);2014年
2 刘海根 彭建新;新干打造生态产业链[N];人民日报;2007年
3 查斯敏邋查晓春;万湾村打造生态产业链促农增收[N];商洛日报;2007年
4 建军邋谢岛;合理布局完善生态产业链[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宁建民;华丰煤矿:做好生态产业链促节能[N];现代物流报;2008年
6 宁建民;华丰煤矿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链[N];中国矿业报;2010年
7 yP康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戴天荣;以生态产业链做强主业[N];杭州日报;2012年
8 王念;生态探路迎来“一城清爽”[N];中国建设报;2013年
9 主持人 尹伟伦 整理 嘉星一族;我国的生态矛盾[N];北京科技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田晓;形成良性循环生态产业链[N];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秀丽;生态产业链运作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曲丽丽;林业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机理与拓展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丰立祥;区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与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王国弘;生态工业园中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韩玉堂;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关琰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卫国;长春市生态功能分区与调控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迎新;虚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2 舒涛;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马世帅;县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及调控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颖;煤炭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胡曾曾;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测度及路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柴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7 方丽丽;生态产业链成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王小君;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稳定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军花;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徐士琴;生态产业链网络均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3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83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