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石林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
孟菊英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摘要:近年来,石林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彝族撒尼人文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石林旅游仅是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旅游配套设施不足,“留客难”,综合效益不高,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真正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关键词:云南石林景区 旅游转型 留住游客
一、基本情况
石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林县)地处云南省东部,距昆明主城78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719平方公里,辖1街道3镇1乡,89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87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4.6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56%。1956年12月31日成立路南彝族自治县,1998年10月8日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73元。
(一)发展优势
石林发展旅游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使得石林的旅游发展起步早、发展早。
1.自然资源优势。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景观分布范围广袤,类型多样,汇集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森林、地下河等自然风光,尤以剑状、塔状、蘑菇状的石峰、石柱群出名,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区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其中,一、二级景区面积47.5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2.民族文化优势。石林是中国阿诗玛的故乡,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底蕴深厚,尤以“一诗”、“一影”、“一歌”、“一舞”、“一节”、“一绣”最有影响力,即: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中国第一部彩色音乐歌舞电影《阿诗玛》,唱响神州大地的《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热情奔放的彝族大三弦舞,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传统火把节,荣获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展览会金奖的彝族撒尼刺绣)。石林被誉为“歌舞之乡”、“摔跤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大三弦舞》、《彝族撒尼挑花》、《彝族摔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交通区位优势。地处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邻,是滇东南三地州18县进入昆明的必经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国道324线、326线、南昆铁路、昆石高速公路、石锁高速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昆河高等级公路过境石林,云桂铁路正在兴建,正形成“三高两铁一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二)发展现状
1931年石林景区正式建园,1954年首次接待国外代表观光团,1978年石林卖出第一张门票,1988年石林景区旅游人次突破百万大关。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石林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景区品质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二林、二洞、三湖、一瀑”八大自然景观区,即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长湖、月湖、仙女湖、大叠水。2006年石林县全面实施“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来,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得了一批国际国内荣誉,基本实现“创建世界一流景区”的目标,成为国内知名、云南著名的旅游“名片”;景区改造提升取得重大突破,游览区由4平方千米扩大到12平方千米,彝族第一村、景区新游客中心、停车场、电瓶车专用道路等项目建成,景区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旅游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区建设初具规模,首个五星级大酒店—银瑞林大酒店正式营业。特色乡村旅游点和都市农庄初具规模,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等文化品牌效应逐步彰显,旅游业正从最初的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较强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品牌优势,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支柱产业。2013年,石林景区接待游客3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5.5亿元;全县接待游客44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1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省内旅游业发展情况相比,石林旅游业依然处于观光旅游阶段,以观光游、一日游为主,游客在石林滞留时间一般仅在2小时左右。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仅提供了“游”的环节,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缺乏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无法为石林留住游客和发展全域旅游提供支撑。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比较,才能借鉴;可比较,才有可比性,可比较,才有可比值。因此,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全面向好的形势下,横向与同是县域经济体的贵州镇宁县、重庆武隆县、贵州荔波县、广西阳朔县进行相应旅游要素的简要比较研究,且云南石林县、重庆武隆县、贵州荔波县是2007年6月27日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捆绑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得到通过的县域经济体,目的是比较分析,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促进转型,尽快使石林旅游产业由单一自然观光型“门票经济”模式向复合综合型的集自然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文化产业型、会展贸易型等为一体的“综合经济”模式转型。县域景区景点面积、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是直观反映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要素之一。景区景点面积越大,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潜力越大;游客接待量越大,旅游产业的延伸性产业越好;直接收入越大,“门票经济”越突出,综合收入越大,“综合经济”越突出。参见表4-3。
表4-3 县域景区景点面积、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情况比较
要素
数据
县名
景区
游览面积(平方千米)
主要景点
全县
游客接待量(万人次)
全县旅游收入
(亿元)
云南石林县
12(核心区)
大小石林、乃古石林、长湖、大叠水瀑布等。
335
5.2(直接收入)
贵州镇宁县
13
黄果树瀑布、天星桥、陡坡塘瀑布等。
330.65
95.79(总收入)
重庆武隆县
未知
芙蓉江、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芙蓉洞、仙女山、黄柏渡漂流等。
1610
81.01(总收入)
贵州荔波县
29.5
(核心区)
水春河峡谷、樟江田园风光、大七孔、小七孔等。
790
105(综合收入)
广西阳朔县
69千米漓江阳朔河段
漓江阳朔河段、遇龙河、兴坪杨堤景区等。
1050.3
50.2(总收入)
数据来源:各县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景区游览面积来看,云南石林县远低于广西阳朔县、贵州荔波县、重庆武隆县(从实际考察的质感估计),相当于贵州镇宁县。当然,从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千米乃至于从县域全域旅游的角度讲,云南石林可开发整合的旅游资源潜力更大。从全县游客接待量来看,云南石林远小于重庆武隆县、广西阳朔县、贵州荔波县,仅略高于贵州镇宁县,充分说明云南石林的接待空间还很大,也充分说明云南石林开发整合的旅游资源的潜力远远还未开发整合出来。从全县旅游收入来看,不论从旅游直接收入即“门票经济”收入,还是从总收入或综合收入分析,云南石林均远远低于四个可比较样本县的收入,说明云南石林旅游产业已经到了由单一自然观光型的“门票经济”模式向复合综合型的集自然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文化产业型、会展贸易型等为一体的“综合经济”模式转型的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的发展阶段了!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要素配套不全
游览方面,石林目前仍然是以大小石林景区为核心,以长湖、大叠水、乃古石林为补充的单一观光型旅游景区体系。乃古石林景区重新开园后游客量不大;大叠水以本地游客为主,长湖景区以保护为重,尚未整体规划和开发;大小石林景区旅游时间一般2个小时左右,而乃古石林景区同质性特点突出,其他景区开发有限,因而旅游景点单一。餐饮方面,由于旅行社之间竞争激烈,餐饮质量难以保障;地方特色餐饮不成体系,规模小,档次低,加之宣传、营销不到位,游客找不到吃处、餐饮企业揽不到客人的矛盾较为突出。购物方面,全县没有一个民族工艺品和地方名特优产品等旅游商品专业场所,为游客提供固定的、有统一管理的旅游商品,仅有景泰福珠宝和喀斯特地质博物馆2个购物店,且主营业务以珠宝玉石为主,规模档次无法与七彩云南等知名品牌企业竞争,效益不理想。住宿方面,正常经营三星级以上酒店仅有6家,二星级1家,除极少数团队外,主要客源为商务旅游和走亲访友为主。综合比较,宾馆酒店入住率较实惠的偏低,说明真正游客入住石林的较少,特别是团队游客,留宿石林的客人以低端消费人群为主。乡村旅游品质不高、经营模式落后、接待条件差等问题。娱乐方面,针对本地人群的娱乐设施很少,针对游客开放的娱乐互动项目几乎为空白,文化旅游产品尤其是民族文化体验项目和商务休闲体验场所极度缺乏,无法满足游客多层次体验的需求。
(二)宣传营销方式不多
2005年以来,石林县实施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确立“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目标。通过多年的努力,石林景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荣誉,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石林成为国内知名、云南著名的旅游名片。品牌创建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品牌营销力度不够,,运作水平偏低,旅游的品牌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旅游的品牌优势还没有切实转变为我县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宣传营销的资源分散,范围小,手段单一,创新不够,特别在网络宣传、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方面较为欠缺,旅游资源、信息缺乏有效整合,网络营销、查询、预定等平台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三)管理经营体制不顺
景区的管理部门—石林管理局长期实行“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石林彝族自治县旅游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10年机构改革后石林旅游局划并石林县旅游文化广播体育局,由其履行行政职能,石林管理局则行使对国家风景资源的职能管理;2004年,为加强旅游服务区的开发建设,石林县成立了石林旅游服务区管理委员会。三个机构之间虽然职能职责明确,但业务存在交叉。石林管理局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式,存在政、事、企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等问题。县旅游文化广播体育局缺乏旅游管理的人才,难以很好地对全县的旅游发展进行规划、督促、指导。石林旅游服务区管理委员会是临时机构,无人员编制,成立初期人员都从全县抽调来,目前以石林管理局抽调人员为主。另外,旅游管理的奖惩制度不全、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缓慢等,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四)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本土人才培养和外来人才引进机制不够顺畅,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匮乏是旅游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是高层次专业型、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大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紧缺,出现人才“不够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人才发展环境不优,许多高层次人才即使引进来,也缺乏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和条件,只能高层次人才低层次使用,造成了“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的尴尬状况,存在人才使用“不配套”的情况;再一方面是人才结构和旅游转型发展需求不适应,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在实践中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不适用”的情况。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游客对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质量意见较大。
(五)旅游辐射带动不强
石林县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没有完善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总体产出能力不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商贸、信息、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其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发挥不够,旅游产业链不长,游客滞留时间短,辐射能力差,旅游乘数效应没有显现。
三、对策措施
推进石林旅游转型升级,关键是破解石林“留客难”的问题。当前,云南省“两强一堡”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及昆明市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给石林旅游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石林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找准目标定位
要按照建设国际最佳旅游胜地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旅游要素配套,促进旅游转型升级,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旅游产业由发挥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建设具有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石林旅游发展升级版,努力把石林建设成为“爱情圣地、狂欢之都”,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到2015年,力争大小石林景区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突破6.2亿元;其它景区(点)接待游客突破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全县接待游客突破6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4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6%以上。到2020年,力争大小石林景区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突破10亿元;其他景区(点)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全县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
(二)坚持规划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用高水平、高品位的规划来指导、引领和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用全域型旅游视角、全新的战略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开展石林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突出石林县城、石林中路、巴江河主轴、九石阿旅游专线、三大园区和重点乡村区域性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突出旅游要素,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体现石林独特风格。要按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编制区域性旅游发展详规,努力实现详规全覆盖。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立旅游发展战略,策划设计旅游项目,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发展优势。城市建设、园区建设、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一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需围绕旅游发展的要求和目标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改造,在建筑特色等方面应体现石林文化特征,打造具有浓郁石林特色文化的城市风貌、园区风貌和乡村风貌,逐步完善配套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使之与全域旅游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让游客进入石林县域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旅游氛围,体验到阿诗玛文化的独特韵味。
(三)完善旅游要素
加强吃、住、购、娱设施和场所的配套建设,以景区旅游为龙头、城市旅游为重点,规划打造酒吧一条街、美食一条街、购物一条街、民俗文化体验一条街等特色街区,丰富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便利的、多元的旅游体验项目。要以阿诗玛旅游小镇、银瑞林国际大酒店、彝族第一村等项目为依托,以都市农庄、乡村旅游为辅助,发展一批以星级度假宾馆、度假村、会所为主体的旅游接待项目,为吃、住提供载体;以石林喀斯特地质科研博物馆、石林狂欢之都购物中心、彝族第一村、万城阿诗玛旅游小镇等为依托,发展旅游商品交易区和特色商业街区等现代旅游商业,为旅游购物提供载体;以石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彝族第一村斗牛城等项目为依托,发展休闲康体运动、民族文化演艺等项目,为旅游娱乐提供平台。以各种业态的集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石林旅游转型升级。同时,要加大对景区及周边、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停车场、星级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规范路标、路牌,亮化景区周边及县城大街小巷,严格交通、社会秩序监管,确保游客出行便捷、安全。
(四)推进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推动旅游和文化的融合,给石林旅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根据旅游消费需求,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突出特色、重点带动、片区联动、综合开发,全面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旅游项目体系。强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处理好过去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大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利用力度,组织文化专家团队,深入研究石林演艺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各类文化内容,指导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石林独特的演艺、建筑、服饰、饮食特色。要在现有主要景区景点、城市街景等注入民族文化元素,为自然石林注入民族文化之魂,在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增加文化体验项目,使游客自愿增加在景区游览的时间。要大力扶持发展文化演艺项目,借助知名企业,打造石林民族文化品牌,通过一批民族文化展示,使游客更能够体验到石林文化的魅力。要加强文化企业的外引内培,一方面加大本土旅游文化企业的培育扶持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全国知名文化企业的引进力度,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增强石林文化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坚持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挖掘,充分发挥石林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以优美的自然风光、生态园区、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民俗民风为载体,把旅游开发建设与县城建设、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做到村村有主题、有特色、有一景的文化差别化发展,吸引更多的休闲度假游客。
(五)理顺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精简、高效、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提升旅游文化管理和实体化运作水平,大力提升旅游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遵循“因事设岗、以岗定酬”的要求,开展石林管理局实体化改革,推进旅游管理干部队伍人事制度改革和旅游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现代旅游管理制度。要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旅游开发和建设领域。要运用市场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发展资金,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推动资产和资源的整合,支持和指导旅游集团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局面。要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逐步形成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格局。
(六)创新营销模式
认真研究重点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细分、细化市场,加大对国内外重点节点城市的宣传营销力度,培育重要旅游客源地。要将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动态营销、新闻营销、创意营销、逆向营销、联动营销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旅游目的地信息、智能景区展示、数字化旅游系统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建立多层次的旅游营销网络,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抓住自驾游、自助游这个日益壮大的游客群体,将全县旅游景点、特色农庄、休闲购物、酒店美食、旅游产品企业等整合成旅游线路产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到自驾游目标客户手中,最大化的方便自驾游、自助游群体。要大力营造全民参与旅游营销的浓烈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推销员,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观念,形成全县上下重视旅游、参与旅游、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游客就是上帝,服务就是形象的意识,以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形成旅游的大营销格局。
(七)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和人才引进计划,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促进优秀人才“走进来”、“留下来”。分期分批从省内高校、科研单位、机关选聘专业旅游管理人员充实到县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昆明各高校、各旅游企业聘请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在岗的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同时,积极鼓励、支持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采取跟班学习、脱产进修等方式,分期分批派出旅游管理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到省内外知名景区景点,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立旅游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在为石林旅游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也为省内其它区域旅游发展培养人才。深化竞争上岗机制,实现能者上、劣者下的用人新机制;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管理机制,形成旅游人才的正常流动,使优秀的人才向优秀的产业集中的良好格局。
本文编号:15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