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陇南市银杏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朱红林 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特色农产品是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特有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能满足某种独特的、多样化市场需求,具有区域性、规模性、高效益的农业产品。在农业比较优势较低的形势下,立足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策略的主要取向之一。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2.2%、46.5%和41.3%。可见,该地区农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因此,陇南市特色农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银杏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较为薄弱,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对于促进银杏产业发展,提升陇南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特色 农产品 发展 营销策略
一、陇南市银杏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全县累计发展银杏基地13.85万亩,共计800万株,银杏种植遍布徽县中部浅山丘陵河谷区的12个乡镇80多个村,建成百亩银杏试验示范采穗园1处、采叶圃0.5万亩、千亩以上银杏示范林50余处。目前,全县银杏良种化率高达95%,园艺化经营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病虫害防治率达90%,使全县银杏生产基本摆脱长期以来粗放经营的状态。与我国银杏生产第一县(市)的江苏省泰兴市银杏面积120万亩(成片林33万亩),年产白果300万千克相比,徽县银杏生产只是起步阶段。
陇南徽县通过开展银杏系列产品加工,取得了明显成效。徽县河池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植物生态园林0.228万亩,其中银杏林园0.08万亩,已开始银杏产品的深加工。在田河村落户的雅龙公司,利用银杏叶、果加工“三滩”牌银杏产品,年生产各类银杏茶2万盒、银杏果5000盒,银杏软黄金1万盒,产品远销北京、兰州、上海、西安等地。在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徽县1500多农户不同程度地建成了银杏定植园或银杏采叶圃,建起了“兴县富民”的绿色银行。
徽县具有银杏产业快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处在起步阶段。第一,在现有银杏资源中挂果创收益的主要是天然树种,这些树种由于缺乏管理,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低产树多,产量低而不稳。徽县银杏栽培大多属粗放经营,严重地制约着银杏产业的发展,产品缺乏竞争优势。第二,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培养、“一体化”经营体制的构建都不完善,影响银杏产业化。1994年以来,徽县筹建十万亩“陇南银杏第一园”,但核心的生产基地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第三,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徽县银杏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产业化组织程度,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目前无银杏产品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多级增值、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商品化程度低,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第四,产品宣传不足,品牌意识差。徽县银杏生产以农户家已有的千年老树为主,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合作经济组织和强有力的市场中介组织,使商品宣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知名度极低。第五,缺乏政府的统筹指导和强有力的支持。近几年,虽然徽县政府在推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农户增值效应不明显。
二、陇南市银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但区域特色仍不够突出
陇南已制定出了银杏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基地建设项目,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但是,在这种区域化布局形成中,存在地区目标不明确,产业布局有盲目性和趋同性;各地区发展目标多元化,地方特色不明显,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
(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近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大,速度加快,农村农电、道路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底子薄,陇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三)品牌培植能力较弱
陇南银杏品牌意识弱,无商标注册,市场竞争力不足。广大生产者和经营单位品牌经营意识不足,由于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的滞后,导致银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工不细,包装不精,致使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影响到品牌的附加值,也对品牌创立形成一定制约,,消费者认可度低,流通体系不健全,生产与销售脱节等因素,给品牌培育、宣传带来很大阻力。
(四)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能力有限
陇南市银杏特色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小。龙头企业尚未很好地深入产业内部,对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有限。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资源稀缺,制约着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制度和组织创新滞后,制约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缺少市场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龙头企业,是振兴陇南银杏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五)农产品加工能力薄弱、规模小
陇南市银杏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加工初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陇南市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40%,没有实现深层次加工增值,农业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生产、加工仍然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表现突出。基地生产与企业加工脱节,产业链条短,小型加工企业较多,加工能力小。
(六)特色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龙头企业和农户、农户和中介组织之间缺乏规范的约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在利益分配上,虽然建立了以合同关系、利润返还、按股分红为主的利益分配机制,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制保障,造成双方在利益分配、风险分担、违约责任等方面缺乏应有的公平性和有效的制约机制,这也是当前陇南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陇南银杏特色农产品发展对策
(一)加强领导协调政府支持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建立服务型社会,要求政府主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而这些又都是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必要条件。
(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一,高度重视硬件建设。应该坚持在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为农户进入市场打造条件。最基本的一点是要高度重视硬件建设,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各乡镇、乡村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城乡一体、门类齐全、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市场体系。
第二,加强市场服务管理。应该重点从信息服务、市场管理、治安保卫等方面入手,先后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市场安全、健康、有序的运作,为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推进基地规模化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注重引导农民自觉组织起来参与市场流通。
(三)促进产业自律管理
特色农产品认定认证体系建设,要以产品认证为重点,以绿色食品为导向,以无公害产品为基础,以有机食品为补充,实行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相结合。产品认证中要突出特色农产品,在加强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生产管理体系的认证,为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四)加强科技支撑
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出一批品质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农副产品。
(五)培育龙头企业与品牌
加强品牌建设,树立区域品牌意识。以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六)加大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扶持力度
在国家竞争优势的创造中,
本文编号:15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5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