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产业化问题的研究——以南华县为例
傅再军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武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商茹 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国内外野生食用菌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野生菌出口额逐年递增,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南华县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野生菌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野生菌加工出口中心、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以野生菌资源为支撑的旅游中心”为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野生菌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野生菌;产业化;现状与对策
南华县独特的地形地貌,特有的主体气候,特殊的水文地理,良好的生态植被,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年产各类野生食用菌3000多吨,产值超过1亿元。世界四大名菌:块菌、松茸、鸡油菌、牛干菌在南华均有分布,由于松茸产量大、质量好,被云南省林业厅命名为“松茸之乡”和“松茸基地县”,经过多年的野生菌文化积淀和连续举办“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的推动,南华已成为云南最大的野生菌交易集散地,野生菌产业初具规模,“野生菌王国”、“生态美食城”美名远扬。
一、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南华发展野生菌产业具有的独特条件
良好的地理位置:南华县地处滇中高原西部,境内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并肩穿城而过,是通往滇西方向的咽喉要塞,古有“九府通衢”之美称;独特的地形地貌及其气候条件:南华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独特的地貌地形、良好的森林覆盖率和多样的立体气候类型为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丰富的品种资源:南华境内野生食用菌种类多、产量大,目前南华县境内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290余种,约占全国野生菌930余种的31.2%、占云南省670余种的43.3%,野生菌食用菌资源年蕴藏储量1万多吨[1],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松茸、块菌、牛肝菌、干巴菌、虎掌菌、鸡枞、羊肚菌等野生食用菌均有分布和生长。尤其是松茸,分布在境内的10个乡(镇)61个村委会,,面积达70多万亩,其出菇期从5月开始到11月结束,生产周期长,且具有个大、色好、味鲜等特点,是云南松茸主产区之一。
(二)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在经济效益方面:该县许多乡镇,采集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至70%。2011年,全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达5456.7吨,交易额2.8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野生菌收入达933元。另外,全县已建成较大规模的野生菌交易市场3个,年上市交易量达到6000多吨,有野生菌生产加工企业17家,国内外采购商云集,南华已逐步成为西南最大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之一;在生态效益方面:大多数野生菌类为菌根真菌,其繁殖方式依赖于地下与林木形成的菌根部分,如不采用刨挖方式采摘,对次年产量几乎没有影响。把菌根菌利用于荒山造林,是保证造林成活率加速育成林的有效措施;森林分类经营中,营造菌根性食用菌林可以使资源再生,并达到一林多用的目的[2];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有利于劳动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由于野生菌采集的季节性强,常与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冲突。但采菌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菌类生长的区域离家较近,采集难度较低,多以妇女、老人、孩子以及贫困户、无一技之长者等弱势群体为主,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二是野生菌类的开发对旅游业和餐饮业具有重要的辅助功能。南华县不仅野生菌出名,而且旅游业也很好。许多旅游点都盛产野生食用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野生药材、野生蔬菜和野生菌类表现出浓郁的兴趣,野生菌类资源的开发为各旅游点提供了很多生态旅游产品[3];在产业链方面:野生菌使产业链得到不断延伸,野生食用菌产业带动了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和农村特色消费市场的发展,每年一次野生菌文化节的举办,很多国内外游客的涌入,带动了当地餐馆,旅馆,运输的发展,而且很多农民因地制宜,直接开设农家乐,专门以野生菌来招揽顾客,使各行各业因为文化节的举办而受益。
二、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
(一)缺乏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带动
南华县野生菌在产量和贸易额方面独占鳌头,出口总量在云南占有很大的份额,但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支持。野生菌产业大而不强,没能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许多小企业由于分散经营和盈利模式趋同,企业间经常因价格竞争和无序竞争产生内耗,增加了交易成本。同时各企业因分散经营,力量薄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加工业中,进行加工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导致加工程度、产品技术标准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出口受限。
(二)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
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商品化率较低,在市场规模、服务体系建设上与培育建成全省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交易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节省交易费用、信息聚集等功能。南华县野生菌交易很多不进市场,在企业之间、企业与菌农之间进行价格商谈,导致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难以发挥,加上信息不对称使成交价格与市场价格偏离,“烂市”的情况多次出现。农民采食野生菌后常在路边销售,虽然能省运输、摊位、精神损耗等成本费用,但也付出了被贱卖的代价。大多数野生菌交易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掺杂使假,违规加工,欺行霸市等现象屡有发生。
(三)野生菌基地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科学技术支撑
野生菌基地科学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承包经营覆盖面不高,除承包育菌基地外,“野生无主、谁采谁有”的观念难以转变,采摘童茸幼菇现象难以扼制,规范采收、合理留种意识不强,野生菌产量难以提高、质量难以得到提升,产业效益与林改后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增收的迫切愿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产业规模和目标集中度太高,市场竞争力不足
尽管政府、企业、企业协会都很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先后开发了东南亚,欧洲,南美,北美等地区市场,但出口量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日、欧美等几个发达国家,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出口市场的集中一方面容易使价格受到操纵和利润被挤占,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受进口国政治、经济、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大。同时南华县野生菌主要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生产手段单一,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低,一家一户进行生产,成本高,收益低,难以发挥规模效益,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的不足。
(五)资源利用不足,保护不到位
目前南华县境内野生菌的开发大多以食用、药用为主,对毒菌的开发涉及较少,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形成资源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4]。绝大部分地区的群众对野生菌的采集任然采取掠夺式的采摘方法,使野生菌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量有所下降。
(六)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淡薄
很多企业都缺乏长远规划,进入野生菌市场也只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营销意识淡薄、营销方式落后。导致南华县整个野生菌市场空间狭窄。企业需要品牌,野生菌市场也需要品牌。只有树立起交易市场的品牌,才可能吸引各地企业进场交易,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及深加工,实现规模效益。
三、促进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龙头企业培植,做强特色品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野生菌加工业。一是要紧紧围绕全县的发展大局,在巩固提升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及效益的同时,积极争取实施野生菌电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通过彰显特色,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方式促进野生菌产业的发展,做强做大产业,发挥其规模效应,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要围绕“野生菌王国”等荣誉称号,支持和鼓励企业研发精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企业品牌。四是要加快野生菌质量标准和深加工产品质量认证,加强商标注册工作,努力打造以南华松茸为主的野生菌品牌。
(二)抓好野生菌王国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
一是要抓好野生菌王国的建设,充分挖掘野生菌文化内涵,把野生菌文化融入城镇建设中,以独具特色的建设小品、特色餐饮、造型艺术吸引游客,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风景。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野生菌集散地、全国最著名的野生菌加工出口基地、中国著名的野生菌旅游地”[5]。二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采取请进来召开国际、国内菌类研讨会,走出去到国内外参加博览会、洽谈会和展示会等方式扩大国内外市场。三是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云南食用菌产业的宣传,积极开展境内野生菌贸易、招商引资、野生菌美食、野生菌旅游等全民参与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云南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培育市场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规范现有3个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在野生菌主产乡镇发展交易市场,提高商品率,对边远山区,要鼓励、支持建立区域性、季节性交易市场,扩大交易流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壮大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将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培育成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品交易集散中心;要搞好野生菌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严厉打击在野生食用菌产品中的掺杂使假行为,严格对采摘、收购、运输、仓储、加工、出口等环节的管理,杜绝污染野生菌的因素,提高出口质量[6]。
(四)加强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抓好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
要抓好保育促繁基地建设,把保育促繁基地建设作为野生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坚持野生菌基地建设同天然林保护、生态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相结合[7],在全面实施“封山育菌”的同时,加大对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科学有效的保育促繁技术。建立促繁基地,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群众的经营管理水平,使野生菌产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要构建科技支撑平台,为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采取开发与引进并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整合全县现有食用菌科研资源,建立技术支撑平台,在野生菌驯化、保育促繁、人工栽培、良种筛选和质量安全以及深加工上下工夫,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在精加工、新产品研发上取得进展。
参考文献:
[1]李金红.“十一五”期间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07(24):170-171
[2]吴丽仙,杨洁钢.云南乡村旅游中野生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市场论坛,2010(2):60-61
[3]李贵平.南华县打造中国最大野生食用菌集散地和加工出口中心[J].云南林业,2012,33(5):38
[4]杨宇华,苏开美,王志和等.楚雄州野生菌资源的管护及经营对策探讨[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154-158
本文编号:15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