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优化视角下的济莱协作区发展模式研究
赵忠芳 解宝苗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注:此项目为莱芜市社科联课题,课题编号:sk2014-17
摘要:当前济莱协作区工作重中之重是加快内部产业优化,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城市的融合关键是产业的融合,当前济莱协作区产业规划缺乏协调性、互补性,产业趋同,融合度不高,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产业集群优化与竞争力提升将是下一步济莱协作区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产业集群 优化 发展
一、引言
2013年山东省启动济莱协作区建设项目,项目启动后,双方建立了有效对接和工作机制,医疗、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合作逐步深入。山东省政府深入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组建钢铁、装备、软件、旅游等产业联盟,促进产业优势互补、协作融合和战略转移。
根据储小平关于协作区的研究,在城市圈中建立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是协作区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在单个的都市圈中,主要的轻重量工业产品种类应该相对齐全,与其它都市圈相比,每个都市圈都应该有各自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形成比较优势,这样可以将“外部交易”转变成“内部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都市圈内的经济发展。
二、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济莱协作区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集群从整体角度强调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政府、等相关组织的互动。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突出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产业集群首先需要产业内相关企业区域上的高度集中,其次是与其它集群相比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只有做到这两点,产业集群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才能突显出来。
从济莱协作区两城市的发展格局来看,根据济南市发展规划,济南重点发展的集群主要有交通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冶金钢铁产业、现代旅游物流服务业、机械装备产业等八大产业。近年来,莱芜重点围绕新型钢材及钢铁深加工、粉末冶金、新型建材、有机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四条新材料主导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宽,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济南莱芜两市的合作大多是企业自发性质的,而且两市都有钢铁、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十分相似,互补性较小。两市产业性质相同的企业更多是处于竞争关系,互补性的产业不多。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区域关系上起支配作用。以钢铁产业集群为例,济莱协作区的建立首选需要整合的产业就是钢铁产业,尽管济钢与莱钢合并成为山东钢铁,但是合并的整体效应并没有发挥出来,地理位置、企业文化、产品互补性、信息化应用等问题在两个企业的合并过程中并有没完全解决,另外,尽管两市确立了钢铁的主导产业地位,但是这一产业集群相对于其它地方的钢铁集群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致使合并没有发挥1+1>2的带动效应。政府需要进一步加速政策引导,使钢铁产业形成特色,具备竞争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产业集群区域集中度低、关联度低
济莱协作区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两个城市的情况看,产业结构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就是主导产业结构几乎相同,缺乏互补性。尽管济南与莱芜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很近,但是相关产业分布距离偏远,相互交流程度低,没有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信息共享、合作研发等优势,致使产业内企业关联程度低,没有发挥集群的优势。针对这一现状,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促进企业迁移,形成以核心骨干企业为轴心的产业圈。近期推动的济钢迁到莱芜,正是政策引导的结果,是发挥集群效应的第一步骤。下一步其它产业集群也可以以济莱协作区为整体进行规划,将产业集中到特定区域,迈出集群化的重要一步。由于企业和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导致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等因素无法产生联动效应。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主体,由于企业在价值链中地位不同,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各增值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协作分工,形成独具特色、有主导创新能力的行业或产业,是协作区发展最实质的内容。
(二)吸引人才能力弱
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人才集群现象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在经济发过地区和高科技企业中,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人才集群蕴含的技能和智慧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质量增长,提升了产业集群竞争力,像美国的硅谷一样,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吸引了全世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集群发展的首要动力。济南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经济地位上来说,其产业环境优于莱芜,另外高校集中,科研环境好,吸引人才能力强。作为山东省会的济南工资水平、消费水平已经落后于周边城市,这对于吸引高科技人才十分不利。济莱协作区应该进一步改善人才引进优惠条件,方向性地吸引高科技人才投身于重点发展的区域产业中去。当前两市进行了教育方面的合作,鼓励高校到莱芜办学,为下一步济南企业到莱芜发展,同时也为莱芜本地培养高级人才,是济莱协作区在人才储备方面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三)缺乏明确的政策制度引导
企业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对政策方向敏感性强,在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相关企业已经开始研究政策变化,在新的区域发展背景下谋求更快的发展。因此,应该建立省市两级的政策指导发布平台,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顺应济莱协作区整体发展规划,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
济莱协作区做为山东省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应该从省级相关部门开始考虑两城市的发展布局,吸取全国其它协作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首先从政策层面确定发展的基调,向两市企业广泛争求意见,促进民众和企业对于济莱协作区建设政策的理解,增强发展信心。
(四)协作区内涵简单化、合作层次低
我国协作区在发展上存在两大问题,内涵上的简单化和形态上的粗放化。从内涵上讲,理想的协作区发展模式,应该包括空间上合理拓展、经济上均衡增长、管理体制上综合创新这三个方面,当前我国城市协作区的发展模式往往只偏重一个方面尤其是空间上的拓展,与内涵上的简单化相联系的是形态上的粗放型。
对于济莱协作区来说,如何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使各个城市深度参与合作并承担相应的层级职能,对于协作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发展过程中,应“软硬并重”,一方面加快交通、企业、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人文环境、区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从更长远的角度来促进两城市的深度合作。将协作的层次由单纯空间上的集聚,逐步向经济上均衡增长、管理体制上创新的方向发展,建立企业、事业、人民各方参与者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济莱合作区的长远发展。
(五)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
从济南提出八大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莱芜的产业结构,不难发现其中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居重,在环境污染日益受重视的今天这些产业将来受政策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倡绿色环保的产业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应该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因此在济莱合作区建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环保、高效产业优先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济莱协作区对于两城来说,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济莱协作区现在仍处于低层次的产业空间优化上,在经济的均衡发展、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应进一步拓展济莱协作区发展内涵,向集约型、创新型的区域协作区方向发展。济莱协作区建设并非短期就能完成,南方一些城市的协作区建设也经过了诸多磨合。从目前来看,两地协作区的推进还将面临诸多考验,不过从政府方面的推进决心来看,两地的融合发展是大趋势,如果协调得当而且有政策支持的话,将出现双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曹洪峰.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J].山东经济.2005(02)
[2]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01)
[3]张敦富,覃成林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4]魏后凯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
本文编号:15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