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传统农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5 13:01

  本文选题:传统农区 切入点:三次产业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传统农区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建立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5—2015年三个时间点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呈上升状态,五大地区符合整体趋势,鲁东鲁北鲁西鲁中鲁南;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耦合度不高,正处于拮抗阶段,即将步入磨合期,呈"先升后降"的小幅度波动趋势,且鲁南鲁北鲁中鲁东鲁西,表明其耦合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就协调度而言,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具有"自东向西"扩散分布的地域性差异,轻度失调数量减少至日照1市,勉强协调数量增加至青岛、威海、东营、淄博、聊城5市。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针对性建议。
[Abstract]: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 as the research area, the index system of thre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entropy method is adopted. The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vels at three time points from 2005 to 2015.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is on the rise. The five major regions are in line with the overall trend,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Shandong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Shandong; the degree of coupl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s not high, and they are in an antagonistic stage. They are about to enter the running-in period, showing a small fluctuation trend of "rising first and then descending". Moreover, in the middle of Shandong, in the south of Shandong, in the middle of Shandong, in the east of Shandong and in the west of Shandong, the coupling degree still has a great improvement space,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shows an upward tre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from east to west" diffus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number of slight misalignment decreases to the first city of Rizhao. The number of barely coordinated increased to Qingdao, Weihai, Dongying, Zibo, Liaocheng 5 cities.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nd targe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363015;715031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4ZDA041) 国家民委委托项目(编号:2016-GMF-018) 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计划”支持项目(湘财行指[2016]82号)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编号:16B218) 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湘教通[2014]405号) 湖南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资助 吉首大学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编号:JGY201624)
【分类号】:F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创新融合:加快文化与相关产业对接[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2年03期

2 ;河南洛阳:力推休闲旅游 促多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2012年04期

3 卢凤萍;张骏;;旅游产业与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5期

4 熊世伟,彭再德;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 构筑上海产业新体系[J];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08期

5 吴少平;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赵永辉;;产业融合发展: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8年20期

7 石培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1年05期

8 杨其广;;金融如何融合文化[J];中国金融家;2012年04期

9 吴金艳;;南宁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07期

10 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梁学成;;基于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的旅游业属性与特征研究[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武义青;张云;刘雪梅;;环京津地区观光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许海峰;李佑才考察云贵文化与旅游发展[N];湖北日报;2011年

2 地区旅游局;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1年

3 本报记者 马蕊 实习生 王红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N];榆林日报;2012年

4 谢贤伟;写就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N];福建日报;2013年

5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李友志;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N];湖南日报;2013年

6 特约记者 陈瑞;我州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步履铿锵[N];三江源报;2014年

7 见习记者 李玺;坚定不移走好产业融合发展之路[N];遵义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张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N];绵阳日报;2014年

9 郭贵领 王立岗;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N];河北日报;2014年

10 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 项辉 王胜楠;推动文创产业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的3条建议[N];杭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明高;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智慧;河南信阳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2 姚云贵;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评价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3 周静;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4 李振军;吉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吴雪;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及模式选择[D];吉林大学;2016年

6 左绪刚;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月娇;新平县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邹微波;湖南三香农林公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9 刘雪婷;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兴刚;吉林省汽车与石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16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16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7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