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
本文选题:中心城市 切入点:产业承接力 出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土地集约利用,考察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动态计量关系,该文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3个中心城市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并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分析及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城市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同城市中两者格兰杰因果关系表现不一,武汉市表现出互为因果关系,而长沙市与南昌市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明确两者冲击作用响应特征并分析原因。依据研究结果,从城市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作用的特征出发,给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y and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measure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apacity and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panel data of three central ci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2001 to 2014.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measure, and the methods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pulse analysi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re used.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rban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apacity and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and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apacity and the intensive land use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causality of Granger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ities, but only one-way in Changsha and Nanchang. Impulse analysi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act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apacity and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s analyzed.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and use.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09)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603288)
【分类号】:F127;F224;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央行要求探索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04期
2 方玲;张倩;;安徽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与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原巢湖市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蒋晓岚;孔令刚;许红;;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彦;;产业承接视角下安徽省环境规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07期
5 吴勇;;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孙慧敏;;广东双转移产业承接地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中国商贸;2012年22期
7 万树;刘振宏;刘吟霄;;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与中小城市协调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2期
8 刘洋;易诗莲;;基于产业转移承接基础上的劳动力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04期
9 陈景岭;周明生;;我国产业承接地高经济风险地位成因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0期
10 植凤寅;;产业承接应体现绿色金融的原则——四川省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金融;2009年1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玉芳;宜章产业承接园新增5000就业岗位[N];郴州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赵德佳;从江洛香:“造城”运动即将开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蔡小玲;中西部产业承接期待“反梯度转移”[N];西部时报;2007年
4 刘岳彬;新田强力提升城市品位[N];永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郑亚伟;市阀门商会昨在丽水成立[N];丽水日报;2009年
6 记者 徐建东;百个强县项目近八成已启动[N];哈尔滨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陆列嘉;固定资产投资去年超11849亿元[N];安徽日报;2011年
8 周重新 本报记者 熊诚;苗乡侗寨荡漾“美丽之歌”[N];贵州日报;2013年
9 李斌 本报记者 蔡韬;道外 全力打造国家级小城镇“样板”[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杨紫 李昊;劳动力争夺战折射经济地图变迁[N];团结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沈雪;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2 陈桂林;产业承接推动城镇化机理[D];厦门大学;2014年
3 范磊;陕西省污染产业承接规避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4 张瀚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承接效率测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程笑晗;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和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姚莉;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1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4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