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发布时间:2020-11-11 01:31
   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重在创新,创新之要在于创新型人才的体量提升和质量优化,因此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迫切性。在厘清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内涵和融合模式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三链"深度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型,并对模型的外部要素、推动者、链条单维发力路径、链条节点嵌合程度、运行动力机制和协同育人功能进行解读,最后提出放开管制干预、形成支持合力、健全容错机制等构建策略及建议。
【部分图文】:

教育链,创新链,融合教育,融合模式


等教育应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围绕教育链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8]。二是精准度较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都涉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背景涵盖理工农医艺等,现有研究未能瞄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就读于新工科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定位。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各链条主体围绕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打造人才链奠定理论基础。一、理论基础(一)“三链”内涵1.教育链。国内学界或从高等教育体系视角,提出教育链是以学生为教育起点,以教学各环节为中心,以就业单位为终点的教育链条[9];或在生态链与价值链融合的基础上,指出教育链是基于教育供需分析、教育相关主体的有机系统[10];抑或从产业链的视角,认为教育链是高校嵌入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目标进行合作、调整、优化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11]。教育链的概念基本涵盖研究视角、主体、环节等要素,本研究的教育链是指在“中国制造2025”视角下,以研究型大学、高端制造型企业、理工科硕士和博士为主体的教育链条,基本环节为资源投入-科研训练-专利转化-高质就业。2.创新链。创新链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从企业外部关系看,创新链是企业间形成的有利于创新的链式流程[12];从技术供求视角看,创新链是以技术供给为核心,推进技术产业化的创新活动集合[13];从全球视角看,创新链是连接各类核心主体的创新

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


利益而形成的融合状态,并存在进一步融合的空间。基本融合有利于各链条相互嵌入和节点衔接;有利于促进各类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有利于打破链条壁垒,形成开放性、包容性体系;有利于实现“1+1+1>3”的链条功能强化格局。“三链”融合的极限状态是“三链”重叠,但在现实中这种状态难以实现,故将“三链”深度融合视作理想状态。深度融合是介于“三链”基本融合和“三链”重叠的中间状态且更逼近“三链”重叠。如图2所示,相比“三链”基本融合,“三链”深度融合的D区域面积更大,“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边界更模糊,节点衔接更紧密,相互嵌入更牢固,融合状态更稳定。“三链”深度融合的优势有三点。一是创新主体的自身功能大幅提升。比如研究型大学、制造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分别具备教育、资本和研发优势,它们通过“三链”联通渠道进行要素交流,在放大自身功能的同时,补齐功能短板,甚至兼具其他主体的功能。二是知识碰撞更频繁,价值增值更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行业未来发展、新工科未来走向和创新型人才职业发展的多维需求导向下,跨学科教育从“蜻蜓点水”向“多元碰撞”转变,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维度和体量发生巨大改变,多元知识交流和知识碰撞成为常态,“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创造知识”成为习惯,同时催生出知识价值链和价值网,知识价值不断提升。三是个体角色多重化。以教育链为例,“三链”深度融合可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文范;栾培新;;按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08期

2 陈志庆;;创建“四业”教育链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3 陈可珂;;创新链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7期

4 刘海蓉;;基于创新链的高校教学平台构建[J];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06期

5 任秉温;社会转型期高等学校启动技术创新链的主动作为[J];科学学研究;1997年01期

6 郑士贵;社会转型期高等学校启动技术创新链的主动作为[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08期

7 陈建国;;构建科技创新链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11期

8 陈红霞;;创新链下的高校科研平台模式探索[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9 陈红霞;;基于创新链的高校科研平台构建[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Z1期

10 王宝民;赵丽妍;陈廷国;;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筑材料”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S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阚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尚涛;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3 周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永红;高校完全学分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学允;思维导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6 颜燕;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宋彩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潘轶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王燕丽;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8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78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3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