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02:46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一个区域的社会和谐与安定,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优化是提高经济水平的关键因素。二者关系密切,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将决定劳动者就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各行业就业分配的趋势将会引起一个区域选择产业路径发生改变、劳动力在产业中的流动也就会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所以二者结构要不断趋于合理,才能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有助于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始终处于不断变动的演进状态,不同的区情与环境态势决定了不同的变动趋势,研究其中的规律性特征,是区域经济中魅力常新的课题。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其他的直辖市和沿海城市来说还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和谐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重庆市经济与社会继续健康发展。因此很有必要不断研究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使政府能够遵循其变动规律,通过结构的调整优化,来有效的促进重庆的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 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整理基础上,首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涵义及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其次,通过大量数据图表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到了重庆市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与发展现状;然后,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Eviews计量软件对重庆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岭回归分析,同时还运用了比较劳动生产力、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协调性分析;最后,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进而为其将来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目前正处在发展型阶段,变动趋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二,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知道,重庆市整体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保持与全国一致的目前都是“二、三、一”的排序;但是重庆市内部区域之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两翼”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阶段落后于“一圈”地区。第三,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正在不断的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是重庆市的主导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三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解决就业的关键。第二、三产业都需要不断优化内部的结构,在不断改进技术的同时也要不断扩大传统产业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学位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127;F249.27
【部分图文】:

比较图,统计年鉴,三大产业,数据来源


2004 428.05 1376.91 1229.62 14.1 45.4 40.52005 463.40 1564.00 1440.32 13.4 45.1 41.52006 386.38 1871.65 1649.20 9.9 47.9 42.22007 482.39 2368.53 1825.21 10.3 50.7 39.02008 575.40 3057.78 2160.48 9.9 52.8 37.32009 606.80 3448.77 2474.44 9.3 52.8 37.92010 685.38 4359.12 2881.08 8.6 55.0 36.42011 844.52 5543.04 4690.46 8.4 55.4 36.2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 2012》

三次产业结构,重庆市,变动趋势


15图 3.2 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图数据来源:根据《重庆市 2012 年统计年鉴》绘制得到。从表 3.1 和图 3.1 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的第二产业一直在 GDP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也就是说第二产业一直都是维持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第一产业整体上的走势是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并且下降的速度在 1992 年以后

重庆,产值比重,渝东南,渝东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 2012》数据整理绘制图 3.3 重庆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比较(2011 年)表 3.2 重庆市内部区域三次产业结构 (2011 年)重庆 一圈 渝东北 渝东南总产值 10011.37 7762.88 1710.51 537.98第一产业 GDP 844.52 493.13 260.53 90.86第二产业 GDP 5543.04 4375.26 895.57 272.21第三产业 GDP 3623.81 2894.49 554.41 174.91第一产值比重 8.4% 6.35% 15.23% 16.89%第二产值比重 55.4% 56.36% 52.36% 50.6%第三产值比重 36.2% 37.29% 32.41% 32.51%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 2012》从图 3.3、表 3.2 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整体上重庆市的主要产值是由“一小时经济圈”创造的,其次是“渝东北”,最后是“渝东南”,这是与现实的情况很符合的。重庆内部各区域内第二产业的比重都高于第一、第三产业;虽然整体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江;封晓庆;;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2 虞孔卡;张干;;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1期

3 梁艳菊;梁平;黄娇梅;;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6年10期

4 陆昕轶;胡碧玉;;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年08期

5 陈大红;;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经济;2007年03期

6 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5期

7 杨德礼,迟旭;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结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5年04期

8 孙学工;90年代中国的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1998年02期

9 樊宝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其对策[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韩凤朝,邓贵真;以结构调整促进就业扩张——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878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78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