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过程中共生模型及机制研究 ——以安徽产业转移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5 04:44
在现今的市场环境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为了寻求更加丰富更加廉价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及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营业环境,选择了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产业为了进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也会选择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区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地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长期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区域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产业转移效果的有效指标。但是,产业转移一方面带来的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与人力资源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带来的技术.“模仿”效应等,会减少自主创新的动力。本文就对产业转移的共生模型和产业转移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梳理了相关国内外文献,在政府的作用机制下构建了产业共生转移共生模型,包含了“点-线-面-网路”四个共生阶段。在产业转移的效果衡量方面,本文首先通过合肥京东方的案例验证了基于点共生阶段的共生过程,和政府发挥作用的机制。其次,通过芜湖奇瑞公司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基于线共生阶段共生机制。最后,通过时间序列数据重点研究了创新能力和产业转移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产业转移效果衡量的实证部分,具体采用了2005-2012年8年...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产业转移的涵义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三、产业集群式转移
第二节 产业共生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共生理论
二、产业共生
第三节 产业转移与创新相互关系文献综述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转移理论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第二节 产业共生理论
一、互利型产业共生
二、寄生型产业共生
三、偏利型产业共生
四、附生型产业共生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第四章 产业转移共生模型及机制选择
第一节 共生模型概括
第二节 共生模型阶段分析
一、点共生阶段
二、线共生阶段
三、面共生阶段
四、网络共生阶段
第三节 政府作用机制
一、政府强势引导机制
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机制
三、政府与市场共同合作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基于点共生产业转移及共生关系—以合肥京东方为例
二、基于线共生产业转移及共生机制—以芜湖奇瑞为例
第五章 以安徽省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为例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
第二节 数据来源
第三节 模型建立
第四节 相关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研究建议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政策建议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性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空间转移:模式比较与案例分析[J]. 黄晓,胡汉辉,吉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7)
[2]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政府引导作用模型[J]. 罗若,愚申琴. 区域经济评论. 2013(03)
[3]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冯南平,杨善林. 经济学动态. 2012(08)
[4]产业转移视角下安徽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CPM方法[J]. 金余泉,韩东林. 工业技术经济. 2011(09)
[5]外资研发是否促进了我国自主创新?——一个基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 盛垒. 科学学研究. 2010(10)
[6]基于生态共生的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结构研究[J]. 姬国军. 经济经纬. 2010(05)
[7]基于Panel-data的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分析[J]. 张存菊,苗建军. 软科学. 2010(01)
[8]四川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J]. 江世银. 理论与改革. 2009(05)
[9]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分析[J]. 刘星,赵红. 管理世界. 2009(06)
[10]苏南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产业集群式跨国转移发展的构想[J]. 吉敏,胡汉辉. 软科学. 2009(02)
本文编号:3186975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产业转移的涵义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三、产业集群式转移
第二节 产业共生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共生理论
二、产业共生
第三节 产业转移与创新相互关系文献综述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转移理论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第二节 产业共生理论
一、互利型产业共生
二、寄生型产业共生
三、偏利型产业共生
四、附生型产业共生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第四章 产业转移共生模型及机制选择
第一节 共生模型概括
第二节 共生模型阶段分析
一、点共生阶段
二、线共生阶段
三、面共生阶段
四、网络共生阶段
第三节 政府作用机制
一、政府强势引导机制
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机制
三、政府与市场共同合作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基于点共生产业转移及共生关系—以合肥京东方为例
二、基于线共生产业转移及共生机制—以芜湖奇瑞为例
第五章 以安徽省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为例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
第二节 数据来源
第三节 模型建立
第四节 相关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研究建议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政策建议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性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空间转移:模式比较与案例分析[J]. 黄晓,胡汉辉,吉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7)
[2]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政府引导作用模型[J]. 罗若,愚申琴. 区域经济评论. 2013(03)
[3]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冯南平,杨善林. 经济学动态. 2012(08)
[4]产业转移视角下安徽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CPM方法[J]. 金余泉,韩东林. 工业技术经济. 2011(09)
[5]外资研发是否促进了我国自主创新?——一个基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 盛垒. 科学学研究. 2010(10)
[6]基于生态共生的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结构研究[J]. 姬国军. 经济经纬. 2010(05)
[7]基于Panel-data的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分析[J]. 张存菊,苗建军. 软科学. 2010(01)
[8]四川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J]. 江世银. 理论与改革. 2009(05)
[9]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分析[J]. 刘星,赵红. 管理世界. 2009(06)
[10]苏南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产业集群式跨国转移发展的构想[J]. 吉敏,胡汉辉. 软科学. 2009(02)
本文编号:3186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18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