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我国农产品“地头通”流通模式构建
发布时间:2021-10-16 07:08
为解决农产品价格波动、流通效率低、质量安全等问题,以及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本文在对我国现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产销衔接、信息通畅、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地头通"流通模式。该模式以提高农户组织化为重点,以农户与消费者为流通主体,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去除流通中间层次,形成一体化的渠道关系;并通过促进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展,有效拓宽流通渠道,完善布局农产品流通网络;同时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嵌入以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增加农产品流通全程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7)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农产品“地头通”流通模式
传统小而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是造成产销衔接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使农户成为自由竞争市场上自主定价的真正主体,有效克服个体弱势,是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合作社联社、龙头企业等,或通过共同购买、销售,共享资源与技术等方式形成生产联合组织,将单独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生产组织,建立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产品经纪人为代表,搭建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同时生产组织内部形成分工,促进农产品流通专业化、有序化与高效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参见图2)。具体来说:信息部门将对农产品基本信息、消费者需求信息及物流信息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布,并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共享;生产服务部门根据收集来的信息为农户制定科学生产决策,提供生产咨询、生产资料供给、技术性指导与培训等服务;质检部门负责对即将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筛选、质量检测,比如农药、硝酸盐、重金属残留是否超标等,从源头杜绝农产品掺假、质量不安全等现象;加工部门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加工、包装,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通过同业或异业联盟建立网络化的农产品加工联盟,维持加工原料的稳定供应;销售部门负责农产品营销推广,处理订单,安排配送,完善售后等,建立区域物流中心进行农产品共同配送,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稳定、高效与低成本。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流通环节嵌入以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的质量安全监控(追溯)体系,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运用主要分为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通过将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运用传感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信息的可靠识别、采集、传递与精准溯源,实现对农产品流通全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13]21首先通过运用信息采集器的传感功能,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产周期、种养材料的投放与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关键信息进行检测、采集并传输至云端,作为专家指导农户生产、制定生产决策的数据依据。其次,对农产品的加工、分拣、配送等环节进行电子信息的识别与采集,并记录进电子标签,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等强大的信息整合处理功能,建立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库,方便消费者对于农产品流通“来龙去脉”的全面了解,同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追溯查询的技术支撑。3.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及策略研究[J]. 许秀丽,朱文娟.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03)
[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J]. 朱熙宁. 商业经济研究. 2019(04)
[3]“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优化研究[J]. 齐丹. 农业经济. 2019(01)
[4]基于功能拓展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互联网+”转型策略[J]. 王磊,但斌,王钊.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12)
[5]分工视角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 刘天祥,孟琴. 商业经济研究. 2018(22)
[6]品牌权益影响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研究[J]. 汪旭晖,任晓雪.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10)
[7]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控制的模式研究[J]. 张国君.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6)
[8]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J]. 童云. 社会科学家. 2018(03)
[9]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 张纯荣. 农业经济. 2017(09)
[10]我国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渠道特征及优化[J]. 卢奇,洪涛,张建设. 中国流通经济. 2017(09)
本文编号:3439384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7)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农产品“地头通”流通模式
传统小而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是造成产销衔接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使农户成为自由竞争市场上自主定价的真正主体,有效克服个体弱势,是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合作社联社、龙头企业等,或通过共同购买、销售,共享资源与技术等方式形成生产联合组织,将单独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生产组织,建立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产品经纪人为代表,搭建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同时生产组织内部形成分工,促进农产品流通专业化、有序化与高效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参见图2)。具体来说:信息部门将对农产品基本信息、消费者需求信息及物流信息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布,并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共享;生产服务部门根据收集来的信息为农户制定科学生产决策,提供生产咨询、生产资料供给、技术性指导与培训等服务;质检部门负责对即将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筛选、质量检测,比如农药、硝酸盐、重金属残留是否超标等,从源头杜绝农产品掺假、质量不安全等现象;加工部门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加工、包装,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通过同业或异业联盟建立网络化的农产品加工联盟,维持加工原料的稳定供应;销售部门负责农产品营销推广,处理订单,安排配送,完善售后等,建立区域物流中心进行农产品共同配送,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稳定、高效与低成本。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流通环节嵌入以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的质量安全监控(追溯)体系,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运用主要分为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通过将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运用传感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信息的可靠识别、采集、传递与精准溯源,实现对农产品流通全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13]21首先通过运用信息采集器的传感功能,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产周期、种养材料的投放与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关键信息进行检测、采集并传输至云端,作为专家指导农户生产、制定生产决策的数据依据。其次,对农产品的加工、分拣、配送等环节进行电子信息的识别与采集,并记录进电子标签,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等强大的信息整合处理功能,建立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库,方便消费者对于农产品流通“来龙去脉”的全面了解,同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追溯查询的技术支撑。3.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及策略研究[J]. 许秀丽,朱文娟.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03)
[2]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J]. 朱熙宁. 商业经济研究. 2019(04)
[3]“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优化研究[J]. 齐丹. 农业经济. 2019(01)
[4]基于功能拓展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互联网+”转型策略[J]. 王磊,但斌,王钊.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12)
[5]分工视角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 刘天祥,孟琴. 商业经济研究. 2018(22)
[6]品牌权益影响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决策及协调研究[J]. 汪旭晖,任晓雪.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10)
[7]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控制的模式研究[J]. 张国君.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6)
[8]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J]. 童云. 社会科学家. 2018(03)
[9]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 张纯荣. 农业经济. 2017(09)
[10]我国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渠道特征及优化[J]. 卢奇,洪涛,张建设. 中国流通经济. 2017(09)
本文编号:3439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dianzishangwulunwen/343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