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
本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碳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重庆市
【摘要】:以重庆市1978-2013年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础,根据IPCC提出的碳转化系数计算法,分析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变化趋势的影响,并采用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模型分析探讨了碳排放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5年来重庆市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是能源的大量投入,碳排放、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倒U型",具有EKC假设图形的趋势特征,拐点出现在2020年左右,短期内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离实现"绝对脱钩"较远。从产业结构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而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的80%以上。从能源结构分析来看,以煤炭为主的传统型能源结构,煤炭是碳排放的主体。因此,结合区域特点等相关政策,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大力发展节能新技术,尤其是煤炭净化技术;加大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大力开展林业碳汇交易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单位】: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中共西藏昌都市委党校;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碳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重庆市
【基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研究中心2013年专项基金资助(WLYJ1302)
【分类号】:F121.3;F426.2;X22
【正文快照】: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网址)http://fjks.chinajournal.net.cn(电话)027-87643502(电子信箱)hjkxyjs@vip.126.comCO2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根据荷兰环境评估署(PBL)和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研究报告表明,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2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3 洪业应;;农业非点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年01期
4 洪业应;;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5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6 俞建洪,郭祥冰;气体燃料对减缓CO_2排放的贡献[J];江西能源;2002年03期
7 吴彼爱;高建华;徐冲;;基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河南省碳排放分解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11期
8 徐博,刘芳;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的EKC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10期
10 黄芳;江可申;;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碳强度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谢淑娟;;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减排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5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梅煌伟;黄民生;张如;;基于NEP福建省能源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7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8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9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10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静;高良敏;;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响;低碳经济视角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D];南昌大学;2010年
5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高阳;马俊青;;河南省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李海鹏;张俊飚;;中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3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4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5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6 杨骞;刘华军;;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02期
7 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J];当代亚太;2008年04期
8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9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10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冷雪;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016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01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