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外资工业的空间共聚: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
本文关键词:中国内外资工业的空间共聚: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
更多相关文章: 内资工业 外资工业 产业集聚 共同集聚 空间溢出效应
【摘要】:从理论分析入手,将所有制因素纳入协同定位模型和产业密度模型,推导出内资工业和外资工业共同集聚的理论机制和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内资工业集聚与外资工业集聚可从彼此的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中获益;内资与外资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内资工业集聚与外资工业集聚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出:地方在工业发展中要集中发展优势所有制工业、重视内外资工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关键词】: 内资工业 外资工业 产业集聚 共同集聚 空间溢出效应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研究:格局、机制与对策”(15BRK025)
【分类号】:F424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向市场、从政策导向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经济发展历程,实现了从国有经济为主导逐渐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转变,工业经济结构呈现出资本多样化特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的统计数据,目前私营工业和外资工业占比已超过国有工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春;梁银鹤;;工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基于空间动态面板计量模型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4年06期
2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3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4 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5 杨仁发;;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J];经济管理;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晏;王永钦;章元;陈钊;陆铭;;China's Development Modeli: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5 王永培;袁平红;;基础设施、拥挤性与城市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267个城市市辖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6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7 何青松;臧旭恒;赵宝廷;;产业集聚的起源:一个中心外围模型的扩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8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9 程瑶;;汇率波动与FDI区位分布——基于辖区间财政竞争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5期
10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永正;;六、国有经济效率辨析——兼与《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一文商榷[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晶;;制造业集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四位码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洪功翔;;国有经济一定要退出竞争性领域吗[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9 于立平;余剑;;总部经济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10 顾炯;;灾害阻碍了经济增长吗——来自中国省际和OECD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4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彭志群;基于杨格定理的产业集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金懋;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文秀;我国地区市场分割成因与福利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7 练高海;基于钻石理论的企业集群持续竞争力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夏素芳;产业转移机制与动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明,田澎,高园;FDI区位选择因素研究——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及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2 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3 郭建万;陶锋;;集聚经济、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4 白永秀,严汉平;走出国有企业退出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误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周礼;张学勇;;FDI对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宏观数据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4期
6 林毅夫,刘明兴,章奇;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7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8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9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2期
10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江永;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纺织业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台州市计委主任尹学群: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工业集聚[J];浙江经济;2002年01期
2 张妍云;我国的工业集聚及其效应分析——基于各省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4期
3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4 曾国平;曾三;梁彭勇;;我国工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5 史一哲;;中国的工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分析[J];统计教育;2010年03期
6 黄阳平;;福建省区域工业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J];东南学术;2011年05期
7 谷慧玲;;工业集聚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07期
8 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沈星;;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年11期
9 陈刚;尹希果;潘杨;;社会资本、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柯善咨;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永涛;李栋;魏天爵;魏艾林;;基于生态环境分析的西部城市人口与工业集聚模式研究——以乌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琳琳;加快西部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步伐[N];焦作日报;2006年
2 杨丽娜;加快推进万方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步伐[N];焦作日报;2006年
3 曾琳琳;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N];焦作日报;2006年
4 王刚;从点突破 连片发展 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步伐[N];焦作日报;2007年
5 张蕊;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 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N];焦作日报;2007年
6 董柏生;解放思想 加快建设 完善功能 提高水平 努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工业集聚区[N];焦作日报;2008年
7 ;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步伐 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N];焦作日报;2008年
8 陈书爱;市工业集聚区启动奠基仪式隆重举行[N];驻马店日报;2008年
9 记者 丁振邋实习生 吴严 苏晓;我市召开市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座谈会[N];驻马店日报;2008年
10 李中海;政府与企业主共谋市工业集聚区发展大计[N];驻马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鸿鹰;工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探讨和中国经验[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仁桥;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与模式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琼峰;市场整合、工业集聚与统筹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诗莹;郑州市工业集聚区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D];湖南大学;2008年
3 焦继荣;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顾宇;羊范工业集聚区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5 吴宏丹;我国工业集聚对知识溢出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梁正;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7 王昕;中国工业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莉莉;工业集聚及其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8年
9 刘哲怡;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对工业集聚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季阳;中国工业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9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039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