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是否节约能源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是否节约能源
更多相关文章: 偏向型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 能源要素 IBTECH指数
【摘要】: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将能源视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并测算技术进步在不同要素之间的偏向。采用数据包络法从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中进一步分解出投入要素偏向技术变化(IBTECH)指数,该指数可以度量生产前沿面的旋转效应。在此基础上,判别了1999-2012年中国工业36个行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论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偏向型技术进步总体而言有助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几乎所有工业行业在1999-2012年期间、"十五"和"十一五"分阶段的IBTECH指数均大于1,并且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程度在2007年以后也有大幅提升。第二,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偏向在能源和资本之间、能源和中间品之间均节约能源,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节约劳动力,但总体而言呈现出节约能源的特征。第三,从变化趋势和行业分布来看,中国工业节约能源型技术进步在近年来得到了增强,节约能源的行业数在"十一五"期间明显多于"十五";在7个年排放1亿t以上的高排放行业中,节约能源技术进步的特征甚至更为明显。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表明,过去十到二十年之间我国能源价格去管制化和其他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对引导节约能源型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偏向型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 能源要素 IBTECH指数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碳强度的影响研究”(编号:2014QNRC029)
【分类号】:F424.3
【正文快照】: 相关研究大都认为,技术进步有助于降低、减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碳强度,甚至认为技术效应是减缓中国碳排放,降低碳强度的主导因素[1-2]。从微观视角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改变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中间品等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改变其使用量和使用比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樊茂清;任若恩;陈高才;;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2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3 陈勇;唐朱昌;;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J];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4 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5 陈宇峰;贵斌威;陈启清;;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J];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6 王班班;齐绍洲;;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J];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7 李国志;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研究;2010年03期
8 申萌;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邓萍萍;;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子的经验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3 夏晖;;双重市场分割、资本深化与劳动深化——对中国经济高增长伴随高失业现象的解释[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4 余典范;;适宜技术理论研究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5 涂斌;朱轶;;财政分权、区域工业化与资本深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6 高锡荣;;中国电信市场的有效前沿移动与技术进步[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7 吴进红;蒋兰陵;;江苏制造业的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8 曾小春;王金龙;;技术进步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9 余泳泽;杜晓芬;;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1年04期
10 王欢;;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研究——基于DEA与Tobit方法[J];科技和产业;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陆剑;李菲;;中国产业间的俱乐部收敛:1993—2002[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卢博科;唐清泉;袁莹翔;;创新效率、行业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唐清泉;卢博科;袁莹翔;;工业部门、资源投入和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部门的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唐清泉;卢博科;;上市公司、技术升级与效率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卢博科;唐清泉;;基于松弛投入产出的中国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官建成;陈凯华;;中国省域研发生产前沿绩效的测度框架——基于SBM-DEA/RD-Malmquist的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3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卫民;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要素[D];南京大学;2011年
8 纪国涛;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晓妮;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D];暨南大学;2010年
2 王亚君;中国电信业价格上限规制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春燕;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李立委;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互推效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5 白欢;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6 陈海静;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丽;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时春红;中国工业和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差异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鑫;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丽华;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3 刘畅;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4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5 范从来;张中锦;;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基于产业与部门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6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7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8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9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10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燕黎;技术进步与网络经济[J];今日科技;2001年02期
2 刘阿男;技术进步与外贸发展[J];辽宁经济;2001年02期
3 常进雄;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肖新国;以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年07期
5 许彬;论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6 赵振华;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夏杰长;;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01年02期
8 梅学林;高速发展来自技术进步[J];中国奶牛;2002年05期
9 ;增强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进步[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06期
10 刘亚非;技术进步系统结构与功能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张建华;;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10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47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04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