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动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23:40

  本文关键词: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动态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 复杂适应系统 社会网络分析 案例研究 多主体仿真


【摘要】:作为信息系统领域经典的研究话题,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提高组织绩效。在动态环境下,难以预测的各种变化会导致企业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难以持续,因而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动态性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目前的研究现状、多层次的匹配机制和动态环境下匹配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首先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梳理目前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研究领域的网络结构、研究现状和不足;其次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基于构建的模型和案例分析,进行多主体建模与仿真。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发展现状研究。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法、知识图谱法和文献统计分析法,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目前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研究领域的现状、发展脉络、重要文献和研究主题等。剖析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网络结构,并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归纳研究不足,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指导。(2)基于CAS的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模型研究。将匹配的研究拓展为个体层次和战略层次。剖析CAS的概念、基本属性和要素,将CAS应用于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厘清匹配的剖面、维度和理想的匹配模式。最终构建多层次(个体层次和战略层次)的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模型。并结合海尔集团纵向案例分析,展示动态环境下个体层次至战略层次匹配的涌现过程,分析动态过程中影响匹配的环境因素。(3)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之间的涌现过程和演化机制研究。进行多主体建模与仿真,设定业务经理和IT经理的属性和行为规则,从知识共享角度建立两类主体的交互关系以及情景变量。解释不同环境动态水平下个体层次中业务经理和IT经理对业务战略和结构、IT战略和结构的选择过程。计算战略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程度,分析动态匹配的调整模式,揭示个体层次至战略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涌现过程和演化规律。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 复杂适应系统 社会网络分析 案例研究 多主体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0.7;F426.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9
  • 1.2.1 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研究综述14-15
  • 1.2.2 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价值研究综述15-16
  • 1.2.3 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层次性研究综述16-17
  • 1.2.4 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动态性研究综述17-18
  • 1.2.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18-19
  • 1.3 研究内容19-20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0-22
  • 1.4.1 研究方法20-21
  • 1.4.2 技术路线21-22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22-23
  • 第2章 理论基础23-29
  • 2.1 复杂适应系统相关理论23-26
  • 2.2 多主体建模与仿真相关理论26-27
  • 2.3 仿真平台的比较与选择27-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研究述评29-43
  • 3.1 引言29
  •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29-31
  • 3.2.1 数据来源29-30
  • 3.2.2 数据处理及分析30-31
  • 3.3 主路径分析31-33
  • 3.4 文献共被引分析33-40
  • 3.4.1 网络密度分析34
  • 3.4.2 重要文献分析34-37
  • 3.4.3 聚类分析37-40
  • 3.5 结论及展望40-42
  • 3.6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基于CAS的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动态性43-63
  • 4.1 引言43
  • 4.2 基于CAS的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动态模型43-49
  • 4.2.1 战略层次的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43-46
  • 4.2.2 个体层次的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46-48
  • 4.2.3 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模型48-49
  • 4.3 匹配的调整模式49-50
  • 4.4 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演变模式50
  • 4.5 案例研究50-62
  • 4.5.1 案例描述50-51
  • 4.5.2 案例分析51-61
  • 4.5.3 案例讨论与启示61-62
  • 4.6 本章小结62-63
  • 第5章 基于多主体建模的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仿真研究63-86
  • 5.1 引言63
  • 5.2 基于CAS的多主体模型构建63-65
  • 5.3 多主体仿真及结果分析65-83
  • 5.3.1 仿真参数定义65-66
  • 5.3.2 仿真结果分析66-83
  • 5.4 结论及展望83-85
  • 5.5 本章小结85-8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6-88
  • 6.1 结论86-87
  • 6.2 研究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97-98
  • 致谢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珊;刘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复杂适应系统观[J];现代商业;2008年26期

2 顾小清;知识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生存和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2年05期

3 刘洪;王玉峰;;复杂适应组织的特征[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年03期

4 刘臣;张庆普;;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10期

5 侯汉坡;刘春成;孙梦水;;城市系统理论: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认识[J];管理世界;2013年05期

6 刘洪;组织结构变革的复杂适应系统观[J];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03期

7 黄溶冰;王跃堂;;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机制[J];软科学;2009年09期

8 周津丞;;复杂适应系统下网络搜索异化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04期

9 韩毅;朱进;;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军队适应能力问题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2年20期

10 杨博文;黄恒振;;复杂适应系统中的利益群体博弈——以公共组织系统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飞航;徐迪;;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应用[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2 曾珍香;张兵;;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颜泽贤;;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应用[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4 洪军;柯涛;;网络组织的复杂适应性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杨宏桥;刘慧;;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乔德健;张国梁;;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董j;于涵伟;何伟华;;复杂自创生经济系统的涌现分析[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庞景安;王炼;;Swarm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胡金强;赵存如;;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军事科研管理研究[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南京大学商学院 侯峗慧;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观:适应性的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邹振宁;复杂理论在军事领域的运用[N];学习时报;2006年

3 陈一壮;复杂性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6年

4 陈一壮;复杂性方法的基本内涵[N];学习时报;2005年

5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克;创新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涌现[N];现代物流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任传俊;复杂适应系统量化仿真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邵艳华;一类复杂适应系统的模型及仿真方法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3 杨城;复杂适应系统的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梁源;复杂适应系统的统计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孙月峰;大坝灾变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与溃坝阈值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周哲;生态工业复杂适应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刘业进;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昱;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动态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振鹏;民营经济系统的适应能力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3 申万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群体组织形成模型与仿真[D];太原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康;基于多Agent的复杂适应系统建模仿真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文芳;复杂适应系统演化探究——基于Agent技术的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菡;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陕西省金融生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罗娟;基于CAS的山寨演化多主体建模与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王亚迪;基于Swarm的市场监管博弈模型仿真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9 张晓苏;应急响应中的网络闭合与整体绩效[D];南京大学;2015年

10 安杰;基于风险统计的可测控软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70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070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9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