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产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能源产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以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威弗综合指数法构建了中国产业部门间联系网络,并对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为主的5个主要能源产业的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相对于一次能源生产部门,二次能源生产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都更广泛和强烈,但一次能源生产部门产业节点间网络密度大、资源流通效率较高;2)各能源产业本身也是高耗能产业,不仅对自身有较强的依赖性,各能源产业之间也存在很强依赖性;3)产业网络效益的提升是所有节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重视基础性工业及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能源产业 复杂网络 结构特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JY0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234)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3YJC790059)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BS2012SF001) 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J12WG59)共同资助
【分类号】:F426.2;F224
【正文快照】: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短缺带来各种瓶颈效应使得各个部门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1]。由于国民经济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能源产业如何影响国民经济系统中其他行业,影响程度有多大,作用机制如何,成为目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郁松;能源市场运行中的6大矛盾与对策[J];深圳特区科技;2005年Z4期
2 朱成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能源的发展[J];节能;2006年02期
3 张明慧;李永峰;;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4 刘旭东;;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与国际能源供应安全探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史丹;;我国能源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J];中国乡镇企业;2007年09期
6 蒲晓刚;李晓曼;;中亚能源之争与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申振东;;贵州能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3期
8 班硕言;;“能”发展之基石 “源”生态之累积——关于能源引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4期
9 桑丽霞;王景甫;;对我国大学开展能源教育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林建霞;;能源生产较快发展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永定县第二次经济普查重点调研课题之四[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岑可法;;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4年
3 岑可法;邱坤赞;朱燕群;;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A];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论文集[C];2005年
4 李世清;;推进能源信息化要依托监控体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张金锁;赵京;王喜莲;;陕西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对策思考[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淑霞;;对我市能源问题的研究[A];黑龙江省第十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7 崔秀梅;;关于加强能源检测工作的几点认识[A];2004年胜利油田“计量与节能”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李洪勋;;节能工作任重道远[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9 周志华;;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湖南能源可持续发展探讨[A];自主创新 实现物流工程的持续与科学发展——第八届物流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强;朱兵;陈定江;杜建;胡山鹰;;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生产模式及产业发展研究[A];2008年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史丹;深入能源体制改革 加强薄弱环节建设[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郑轶文;规划能源“十三五”要重实效[N];中国能源报;2014年
3 记者 董克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四大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凯;驳“中国能源威胁论”[N];经济日报;2006年
5 王秀强;中国将更加重视能源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N];中国贸易报;2012年
6 特约记者 江国成邋周英峰;中国能源发展给世界带来机遇[N];现代物流报;2007年
7 全国政协委员 柴宝成;倡导社会节能 推进能源节约[N];人民日报;2008年
8 卢华 周爱红;能源:生产与节能降耗双进展[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9 记者 于祥明 编辑 阮奇;首批16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成立[N];上海证券报;2010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龙金光;能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能源不矛盾[N];南方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庞丽;经济增长中能源政策的计算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崔吉峰;能源传输模式多维临界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9 王磊;中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的规模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徐振川;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能源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予锋;福建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汉保;基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湖南省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3 范文潮;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4 王丹;基于3E系统协调发展的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唐涛;我国区域能源协调发展战略中重大能源生产基地建设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6 王艳全;北京商品和服务内涵能源估算与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谌紫娟;江西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艾柯;中哈能源合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于乐海;内蒙古能源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施宜;能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19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119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