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
□ 王少立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过程中产融结合模式的变迁,试图厘清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的变迁路径以及适宜知识经济时代的产融结合模式,以期对于我国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演进有所借鉴。
关键词:
分类号:
◆ 中图分类号:F112.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过程中产融结合模式的变迁,试图厘清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的变迁路径以及适宜知识经济时代的产融结合模式,以期对于我国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演进有所借鉴。
关键词:产融结合 知识经济 工业经济
产融结合的内涵
关于产融结合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总结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产融结合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层涵义。
广义上,产融结合即金融与产业的结合,是指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是通过全部金融过程实现的。储蓄是伴随生产剩余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生产剩余的直接表现形式,而且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必然晚于储蓄的产生,因为生产剩余的储蓄开始仅仅是用于未来消费的,只有当人们将一部分储蓄用于再生产的投资时,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才出现。储蓄向投资转化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生产方式的进步必然要求和促使产融结合模式的进步,经济形态的演进也必然伴随着产融结合模式的演进。初始的储蓄向投资转化必然发生在个人或者集体(家庭、部落)内部,是内部化的储蓄向投资转化(或称内部化产融结合模式)。只有当个人或者集体将其储蓄的一部分有偿让渡(借贷、入股等)给其他个人或者集体用于再生产的投资时,严格意义上的产融结合才出现。货币的出现更是大大便利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催生了现代产融结合。在市场经济中,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是分离的,因而将储蓄顺畅地转化为投资成为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狭义上,产融结合即产融一体化,是指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形成资本、资金、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稳定关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最终形成产融型集团。其中,产业资本指制造企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等非金融企业所持有的资本;金融资本是指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资本。为避免混淆,狭义上的产融结合下文皆称产融一体化。
发达国家工业经济时代的产融结合模式
工业经济时代始于1781年英国人瓦特改进了蒸汽机,随之,人类财富创造的源泉逐渐从地球表层土壤和生物链逐渐延伸到地球表层矿产以及深层无机世界,逐渐从宏观物理世界延伸到微观粒子世界和宇宙空间世界,工业经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工业经济要求并促使现代产融结合模式(即工业经济产融结合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经济的产融结合模式脱胎于农业经济原始的产融结合模式,并且孕育了商业冒险中逐渐形成的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以现代银行和主板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工业经济产融结合模式(见图1),大力促进了工业经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关于工业经济产融结合模式的学术研究比较充分,学术界也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共识。首先,工业经济产融结合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产融自由融合时期、金融业分业管理为主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以来的新发展时期。虽然不同时期传统工业经济的产融结合方式有所差异,但是基本上延续了以银行和主板市场为核心的产融结合模式。其次,在不同国家、银行和主板市场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以英美为主的国家形成了以主板市场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简称英美模式),商业银行的作用相对较小;以日德为主的国家形成了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简称日德模式);以前苏联为主的国家形成了以政府财政直接投资为主的产融结合模式(简称苏联模式)。最后,不同模式在推动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实践证明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优于前苏联模式,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各有长短。
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时代的产融结合模式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关于知识经济的相关研究非常零散,远没有工业经济成熟和系统。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学说,他创建性地指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将不再只是依赖于资本和劳动力,而更多的是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另外,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有知识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直到1996年,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题的报告,系统讨论了知识经济的含义和发展趋势,知识经济的概念才正式浮出水面。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
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并得到美联储的认可,新经济是指“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其特征是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经济增长效率、高劳动生产效率、高企业经济效益(简称“三低”、“三高”)。本文认为“新经济”和“知识经济”所描述的是同一种经济形态,前者强调了这种新经济形态与传统工业经济形态的不同特征,后者更加强调这种新经济形态的基础和驱动力——知识。无论如何,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中国也不例外。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具体来说,至少涵盖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设计、咨询服务、教育培训、通信与传媒等行业。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承继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形态,必然与工业经济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工业经济追求对原材料的控制、规模经济和市场垄断,以便尽可能有效的落实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知识经济追求快速知识创新,以便尽可能有效的实现以“网络为平台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当然最终目的都是追求盈利。同时,知识经济的代表——高技术企业相对于工业企业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差异:知识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专业性和系统性,产品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速度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追求快速知识创新的本质以及其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产融模式无法迅速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不断崛起的过程中,各国也在不断主动或者被动的调整适应知识经济的产融模式,其中最成功的是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以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产融模式(见图1),大力推动了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效实现了快速的知识创新,使得美国在知识经济方面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
(二)风险投资产融模式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等知识型企业,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是适应知识经济高度不确定性而形成的一种储蓄向融资转化的体系,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这时不仅能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而且还可使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风险投资通常根据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将投资阶段分为种子期、早期、扩张期、Pre-IPO等阶段,投资上述阶段的风险投资依次被称为天使资本(种子基金)、风险资本、成长资本、过桥资本,天使投资人、慈善机构及政府、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机构则分别组建上述类型的风险投资以覆盖创业企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上市前),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使得社会储蓄系统向知识经济投资转化,有效保证了知识经济的资本需求。
(三)创业板产融模式
创业板,顾名思义就是为(知识型)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的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不仅为知识型创业企业提供了后续的融资渠道,也为风险投资顺利退出提供了便利的方式,有效保证风险投资体系的顺利运转,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前后相继、相辅相成为知识经济企业提供了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融资方式。全球知名的创业板市场包括美国Nasdaq、英国AIM,法国LeNouveauMarch以及香港创业板等市场。其中美国Nasdaq是全球最为著名的创业板市场,其逐渐形成了“3+1”的多层次模式,包括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资本市场、OTCBB。OTCBB即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又称布告栏市场),是由Nasdaq的管理者全美券商协会(NASD)所管理的一个场外交易中介系统,带有典型的第三层次市场的特征。OTCBB与众多的创业板相比,具有零散、小规模、简单的上市程序以及较低的费用的特征,是创业板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我国实现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演进的启示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工业经济赶超方面成绩斐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在很多方面我国的工业经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我国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一个工业经济补课、知识经济赶超的双重演进过程,有效推动兼顾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融结合模式是我国顺利完成双重演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需要探索适合国情的产融结合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现代银行和主板资本市场为核心的产融结合模式,基本适应工业经济补课的需要,虽然还存在资本市场不健康、银行系统坏账率过高等诸多问题,但是当务之急是关注知识经济产融结合问题,推进知识经济的赶超策略。
关于我国知识经济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扶植风险投资机构的健康发展
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机制是培育高技术产业成长、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要下力气深化社会对风险投资的认识,积极推动风险投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发展风险投资是激励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但是风险投资事业不仅需要民间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大力扶植。
(二)效法纳市以稳步推进多层次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构建有效的创业板市场不仅为风险投资提供了突出渠道,而且为知识经济企业提供了后续的融资方式,是知识经济产融结合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从国际经验来看,Nasdaq的多层次创业板市场是最有效的,我国应该借鉴Nasdaq的经验,稳步推进多层次创业板市场,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创业企业不同生命阶段的需要,尤其应该注重发展场外交易制度,完善国内代办转让系统。
(三)发挥优势并加大政府在知识经济中的投资规模
为快速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在知识经济方面的投资规模,一方面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加大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为商业应用研究提供基础和可能。另外,我国知识经济产融结合模式尚未成熟,缺乏合适的风险投资机构,尤其是天使投资人,政府应当适度暂时提供风险投资,尤其是天使投资,各地政府主导的创业引导基金应当继续鼓励和发展。
(四)率先推进知识经济中的产融一体化
产融一体化,也就是狭义的产融结合,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美国、日本、德国的历史实践证明产融一体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后发国家在资本积累和储蓄向投资转化(广义产融结合)方面的弱势,有力地推进了产融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对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无疑是又一次工业革命,在迈向知识经济方面,我国显然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率先推进知识经济中的产融一体化,为我国知识经济后发先至、实现赶超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a版社,1998
2.李杨,王国刚,王军,房汉廷.产融结合:发达国家的历史和对我国的启示.财贸经济,1997(9)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本文关键词: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变迁及其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2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1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