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益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益 12330字 投稿:戴皛皜
全文11页 共12330字
摘要: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名族未来希望的重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关键词:高校教育主体意识教育观念引言主体意识指人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社会性的具体表现…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国务院近日发出关于整顿矿业秩序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如下: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在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
摘要:锉配训练是钳工实习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锉配技能掌握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其能否通过专业技能的等级考核,同时亦影响到其今后专业工作技能的高低。为此,本文对如何提高钳工锉配教学质量提出了六点见解。关键词:锉配教学测评指导锉配是钳工综合运用基本操作技能…
作者:殷醒民
经济研究 1996年02期
一、问题的提出
80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有着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工业低集中度的逐步下降,二是工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趋势。(Yin,1995)
中国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地方工业化的基础上的,各级地方政府组建企业和管理企业,企业数目甚多,形成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原子型”结构特点。中国的中小企业占据了中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根据对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统计,1980年,拥有1,000多劳动力以上的企业占有的工业劳动力为41.4%,而1,000劳动力以下的企业则占有工业劳动力的58.6%,并占有工业产出的45.2%。到1990年,1,000劳动力以下的企业占有工业劳动力的58.8%,几乎没有变化,,同时增加了工业产出和资金的比例。
另一重要现象就是中国工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趋势。国有经济中的独立核算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从1980年的24.5%下降到1990年的12.4%,1993年的9.7%;产值利税率从1980年的24.1%下降到1990年的12.0%,1993年的11.1%。此外,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5月份工业快报,19-95年的前四个月,工业生产与销售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30%,但是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仅增长2.4%,工业资金利税率比1994年同期下降1.22个百分点。
中国工业低集中度的下降与经济效益下降的同步现象激励我们去考虑工业集中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少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中国工业经济的规模效益(Teffersont,1992)。所以,对经济效益的研究比对中国工业集中度的关注更为重要。经济效益是指工业组织的市场表现,效益概念适用于经济行为的一切活动。效益就是通过资源利用来获得最大收益的理性经济行为和资源利用的体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与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是互相联在一起的。对经济效益作了上述限定后,就可以提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
(1)什么是中国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规模对经济效益的一般影响?
(2)中国低集中度的工业结构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的资源配置?
为了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将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工业集中与经济效益关系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工业集中与经济效益的理论假设
本节讨论有关的理论假设。从广义上说,资源配置效益是经济学的核心。经济效益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在各种生产者之间配置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稀缺的经济资源,来求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收益。所以,经济效益关心的是资源的利用。任何制度的经济单位对不同资源利用有倾向性,而任何制度的主要任务则是为达到产出的最后组成而协调各种倾向性,使社会资源的产出最大化。
产业集中度与市场效益的关系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第一个研究对象。经济学家提出许多理论来解释和论证产业集中度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承认,如果一个产业的生产集中度高,并伴随着高进入壁垒,就可以增加其边际利润,而且影响该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产业集中度和市场效益关系的方法是来自传统的厂商理论,该理论把市场结构区分为不同类型,而且推定企业在这些不同结构中的行为和表现。
在实际的市场结构中,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活动是处在两个理论极端之间的各种情形,产业集中度和市场效益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只是假定这种理论关系的存在。理论的分析框架是由两个假设所组成:
(1)企业规模的利润差额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市场倾向于较高;
(2)企业规模的利润差额在进入壁垒较高的市场上倾向于较高。
大量的研究表明,市场结构中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企业规模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亦即利润率随产业集中度提高而增加,利润率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加(Bain,1951)。
70年代初,以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通过对产业交叉的集中度和利润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外在性问题。认为利润率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在集中度较高的工业中的大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获得更多利润,这是因为大企业的高效率经营。因此,最成功地投资于大规模生产,具有较好推销技术可以获得正常价格之上的更高利润;而小企业生产者的成本高,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从更广泛的角度看,高效率的企业可以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同时也从高效率中获得高额利润。如果产业的平均利润是以各企业的平均利润为基础,那么,集中度高的产业就有更高的利润率。“大企业之所以大是因为它们比其他企业更有效益,能比其他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率”(Demsetz,1973)。其根本原因在于,在集中度高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中小企业低,所以成本差异是不同利润率的决定因素。
这一理论创新在于强调企业规模的重要性。企业的特征比产业部门特征对决定利润具有更重要作用,就是企业的市场份额比产业集中度更能反映企业的效率。总之,在不否认非完全竞争条件下,效益观点代表了人们对市场结构发展的新的认识,大企业的市场地位是由于良好的经营,能取得更好经济效益。
从企业来说,其效率和市场份额对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起着重大影响,那就是利润率越高,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大,从而逐步增加了产业集中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国的国民财富大大增加。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产业集中度与利润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Hag,1991)。
那么,现在我们就要考察中国市场结构中是否存在着产业集中度(或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
三、中国制造业的规模效益
国际上对市场结构的分析多数集中在制造业,而将采矿业、电力供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排除在外,这是因为后者的市场结构多属自然垄断型,不存在产品的竞争性。因此,制造业是研究产业集中结构的主要内容。
大企业在较为集中的工业中因为效率高而利润更为丰厚,成功地投资于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可以比高成本生产的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来扩大市场份额、高效率、高利润。如果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平均数,那么集中度高的工业的利润更高。
企业规模分布是一个工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已经论述了由于市场结构的各种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市场表现,如同理论推测那样。为了扩展工业的市场集中度与经济效益的联系,则需要考察市场结构的资源配置效益。本节分两部分:(1)全面考察1988—1990年28个制造业的收益率;(2)分析15个工业部门4家企业集中度的收益率,作为对制造业宏观研究的补充。
(一)28个制造业部门〔1〕
一个工业部门内的企业集中就是工业内企业绝对数目和企业的按比例测定的规模分布。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一个工业内几家大企业在该工业内所占的工业产值、劳动力或资金的比例如果一个工业的所有企业按照由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根据劳动力或工业产值),企业集中类型就可以通过计算最大企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率(如工业产值、劳动力或其他经济变量),来确定。讨论任何工业的企业集中度最初是揭示现存的技术基础,说明几家企业或其他经济单位对该工业部门的控制程度。现在的研究集中在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上,因为后者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财富增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用两种方法来分析中国工业的资源配置效益。
1.产值利润率分析法。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利润率与工业集中度(企业规模)的关系。第一步分析利润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利润采用企业年平均利润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根据二种平均利润率推算出来,首先算出每家企业的三年平均利润率,这个平均数就作为企业的利润率。其次算出每一个工业部门三年的平均利润率,然后以企业利润总量除以企业产值的总数。
本文所使用的利润是28个工业部门内每个部门的工业平均利润率(1988—1990)。所选择的工业集中的测定采用工业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的最大企业作为该行业的集中与经济效益的体现,使用这一措施的结果表明,比使用4家企业集中率的比例分析对所有企业规模的集中与效益的关系更为准确。更为重要的是,对一工业部门内的企业的规模分布测定使考察企业规模的利润趋势成为可能。
然而,1988—1990年的集中度资料与1980年和1985年的利润联系未能完成,主要原因是资料的缺少,尤其是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经常改变统计名词和方法,使比较分析缺少可比性。然而研究已经表明,中国的工业集中率随着时间表现为下降趋势。产业结构的大规模集中并未发生。由于现行的工业集中的统计资料的误差较小,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期望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下降,平均利润将下降。如果这种关系确实存在,那么就存在着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这个实证材料将支持本文的理论假设:工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与企业的利润率有一种正相关关系。本节所研究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为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有373,755家,占1990年中国制造业全部工业产值的96%,因此基本上代表了全部制造业。企业总数是根据1988—1990年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
企业的分类和若干定义如下:
(1)工业代码:指工业标准分类,是1984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其他政府机构制定的,工业分类采用两位数分类法,因为国家统计局公开出版的资料均按该分类法。
(2)工业部门:是指28个制造业,其最大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的制造业部门。
(3)企业数目:指1990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的各工业部门的最大企业。
(4)A组:指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企业。
(5)B组:指工业产值在10万元到5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企业。
(6)C组:指工业产值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企业,B组和C组可以被认为代表小企业。
(7)不同规模企业利润率:指有关工业部门各种规模的所有企业的工业平均产值利润率。
(8)GP/GQ指产值利润率,即税前利润为工业产出总值的百分比(%)。
下面对1988—1990年中国制造业28个部门内不同企业规模的产出利润率进行全面分析。
表1根据企业规模列出28个制造业部门,选择的利润采用工业产值税前利润的年率。采用税前利润指标是因为中国工业企业因所有制等原因造成税率不一,税后利润很难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理论上说,工业产值可以作为生产能力的合适的测定办法,假定所有企业均在最低平均成本点上生产。对三年内每家企业的每年利润加以计算,并计算出1-990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最大企业和1988—1990年工业部门的平均利润。
表1揭示了两个重要的发现:
(1)在大多数工业部门,企业的利润率随企业规模而上升,就是大企业能比小企业挣得更多的利润。工业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关系非常清楚。利润率随企业规模变小而逐渐降低,即在27个工业部门中的规模较小企业的利润低于大企业。平均利润较高的企业是该工业部门中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平均利润较低的企业则是工业部门中规模较小的企业。最大企业与最小企业的利润差距非常大,例如,黑色金属工业中年产值超过1亿元企业的利润(24.9%)要高于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企业利润(0.9%)24个百分点。化学工业也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的产业部门,A组企业的利润达到26.1%,而C组企业却是负利润(-3.7%)。其他工业部门表现出同样的倾向。
(2)研究的结果表明,在28个制造业中大部分工业部门存在着平均利润率与企业规模的线性关系:大企业的平均利润要高于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28个制造业中只有一个部门最大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要低于该工业的平均利润率:工艺品制造部门。工艺品制造业通常被认为是非规模经济的工业部门,小企业的产值利税率(6.8%)要优于大企业(5.5%)。
通过比较三年制造业的不同利润,饮料制造业为高利润率行业,化纤工业的利润率则属中等,而饲料加工工业利润率极低。而且,同一工业部门中的不同规模的企业利润率也不同。某些工业部门和某些企业确实挣得超额利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同,行业内不同企业规模的利润率也不同。对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进行比较是困难的,因为各行业生产规模不同,然而对同一行业内的利润比较则能说明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差异。这些超过平均利润率的企业意味着经济效益更好。
当然,上述的关于企业规模和利润率关系的发现,只是初步的,提出下面的问题就很自然了。产值利润率除了与企业规模有关系之外,还有些什么因素影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如果其他关系存在的话,在企业规模和其他决定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着任何联系,是否可以解释已经建立起来的内在逻辑关系。然而由于目前的资料限制,我们尚不可能进而分析其他的许多可能性。
2.资金利税率及其他指标分析。不同企业规模的经济效益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为了回答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我们使用更多的资料来分析不同企业规模的平均利润率。再增加三种因素来考察经济效益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因素就是人均税后利润率,人均税前利润率和资金利税率。
表1 28个制造业部门的平均产值利税率(1988-1990)
注:*企业产值为10万—100万。GP/GO是工业产值平均利润率。所有数字是作者根据统计年鉴计算出来。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9年,第369—376页;1990年,第384—391页;1991年,第378—385页。
新的三个经济指标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1)人均净利润率(税后利润率PA/L),是不同企业规模的劳动力利润;(2)人均税前利润率(PP/L),体现了每个劳动力对社会财富的贡献;(3)税前利润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PP/EA),从理论上说,使用全部净资产(即固定资产净值加上流动资金)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布这种资料,因此PP/FA只能作为资金效益的一种替代办法;(4)税前利润作为工业生产总值的百分比(PP/GO),该经济指标与表1相同。只是按不同企业规模作出全面分析时打破了原来的行业分类。
企业规模按工业产值划分,第一类是年工业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第二类为年产值在5千万至1亿元的企业,然后依次类推,第九类是年产值为10万元的小企业。
表2 按工业产值分类的不同企业规模的效益指标(1988-1990)
企业规模分组PA/L(元)PP/L(元)PP/FA(%)PP/GO(%)
>1002068566212.94
20.66
50-100
2193600325.72
19.88
30-501890468323.29
16.15
10-301527333420.04
13.96
5-10 1176239218.57
11.72
1-5 884 173120.25
9.76
0.5-1576 116520.43
8.79
0.1-0.5 481 937 24.01
8.66
>0.1457 846 47.38
9.31
平均数
1241293217.76
14.40
注:数据包括28个制造业部门。企业规模分组以百万元产值为单位。所有数字由作者统计出来。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9年,第69—376页;19-90年,第84—391页;1991年,第378—385页。
根据表2,第五栏目证实了表1的发现,即最大两类企业规模的工业产值收益率大大超过其他企业规模,最大两类企业规模的产出利润率pp/GO超出最小两类企业规模的12.5%以上。表2再次证明了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表2的基本情况如下:(1)平均利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企业规模与人均净利润率(PA/L),人均税前利润率(PP/L)和产值利润率(PP/GO)趋于正相关关系。(2)工业部门的利润在不同企业规模之间有差异,并随着企业规模的下降而减少,而且这种关系非常明显。这些发现证实早已提出的理论假设,规模较大的企业要比规模较小的企业获得更多利润。(3)然而资金利税率却呈现出完全不同景象,固定资产原值利润率显示各种各样的特征。从资金的回报率看,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如小企业。对此问题作出可能的解释是大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固定资产的利税率为12.94%,从较高的工业产值的利润率求得补偿。小企业则是劳动密集型的,较高的资金利税率弥补了较低的产值利税率(Holtman,1973)。小企业较高的资金收益率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优于大企业,这是由于小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的生产结构决定的。
从资金效率来说,小企业对外融资比较困难,面对较高的资金成本,造成小企业较低的资本密集度,从使用资本中获得较高的收益。第4栏目说明小企业较低的资本密集度,尤其是工业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其固定资产的税前利润高达47.38%,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17.76%。
90年代初,不同企业规模的收益差异仍然存在。1993年,大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分别为11.8%和13.9%;同年,小企业分别为8.97%和7.21%〔2〕。这与上述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小企业的资金利税率要高于产值利税率。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下述结论:较大企业的良好经济效益显然提供增加工业集中的动机。大企业具有较高收益率,比小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的财富。产业集中度越高,大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越多,整个工业经济的效益提高越快。
为了进一步阐述产业集中度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现在分析中国工业4家企业集中度的产值利润率。
(二)4家企业集中度的经济效益
根据大企业可能获得的高利润,和扩大企业规模可能带来更多的利润,就有必要对4家企业集中度进行微观分析。通过分析最大4家企业或8家企业在该工业部门中的工业产值或销售的份额来确定该工业部门的集中度或市场结构。在此,集中度是按照最大4家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其所属工业部门的份额确定的。现在分析1990年的中国制造业4家企业集中度的收益率。
4家企业集中率反映了中国工业经济的低集中度,仅有一家工业部门集中率超过40%以上,3个工业部门的集中率为20—40%,其余集中率均在20%以下。
资料显示出来的工业集中与利润的关系同样非常清楚,再次证实表1的发现。在集中度较高的工业部门中,4家企业的收益率就较高,例如黑色金属工业和炼油业。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工业集中度来分析15个工业的利润率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15个工业部门中的11个部门的4家企业利润率与相应部门的利润差额在5个百分点以上。
该分析进一步支持表1基于28个制造业资料的研究结果。实证材料揭示了中国企业规模经济的重要作用,利润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上升。
本节通过对工业利润率的统计分析,考察了中国工业的资源配置效益。我们已经发现,工业集中可极大地增加利润。对28个制造业和15个工业部门的4家企业集中度的利润考察发现工业规模对利润有积极影响。大企业比其他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高,可以比其他企业挣得更多的利润。如果中国的工业集中度提高了,大企业的产值比例自然增加了,工业经济效益就会得到改善。
上述对28个制造业部门的考察时间非常短,仅仅包括1988—1990年的资料,但却揭示出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我们的理论假设,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的经济效益随企业规模的增加而提高(Caves,1982)。
原来准备进一步调查1993年或1994年中国工业集中结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便与80年代的资料联系起来,使研究为政策建议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然而,今年5月刚出版的1994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已经删去了关于工业部门和企业规模的资料,使90年代的比较无法进行,而只能期待新一次工业普查资料的正式公布。
表3 15个制造业部门最大4家企业集中度的收益率(1990年)
注:4CR表示最大4家企业占该工业部门产值的比率,60家企业选自199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内最大500家企业。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第380—381页。《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1年,第407—411页。
如果要对企业规模的资源配置效益加以确定,必须考察附加的因素,诸如工资差异,企业增长和资金运动方向等。
四、影响资源配置效益的若干因素
我的研究兴趣是工业集中与利润的长期关系,因此对实证资料的考察应扩大时间界限,从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对工业集中与经济效益作出分析。所以这里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对相关因素的考察,以便克服研究的片面性。
根据我的研究,发现企业间经济效益的不同与资本构成有密切关系。迄今为止,对中国小型企业(或乡镇企业)的研究已屡见不鲜,然而,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小型企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Byrd,1990)。本文关心的则是小企业作为一种市场现象,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就是小企业在多大程度上和市场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小企业最有力的比较优势是固定资产(或资金)的利税率,而小企业面临的不利之处是较低的产值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小企业通过人均资金利税率来弥补其人均利润率和人均产值率的不足。显然,小企业如果不能提高其资金利税率,在市场竞争中就逐渐失去优势。
小企业在80年代提高了经济效益,大量的研究证实小企业或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要优于大企业(或国营企业),或经济效益提高速度快于大企业,有的提出国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零增长(Woo,1993)。总之,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强调小企业的较好经济效益。这一现象除了小企业的灵活经营机制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如果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考察中国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三个值得重视的因素:
1.不同企业规模劳动力成本的比较。小企业的一个强大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即小企业的劳动力工资要低于大企业的劳动力。关于小企业在其工业部门中的劳动力成本比例已计算出来。例如,1980年,100劳动力以下的工业企业人均工资为10,000劳动力以上的最大企业的60%,到1985年,两者之间的差额缩小为56%(Yin,1995)。对1980—1985年不同企业规模之间的工资变化考察后,发现小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帮助其保持住工业产出的市场比例。此外,经济学家还发现乡镇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通过降低工资来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度过难关(Zhou,1989)。
2.企业数的增长。市场需求的增长对工业集中是有影响的,一般说来是有利于新企业进入市场。从企业规模来说,如果工业增长比较迅速,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有两种可能,一是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二是大量新企业进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1980—1990年中国工业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属于第二类,1980年,全国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为232,349家,到1990年共有417,082家,十年之内增加184,733家企业,净增79.5%,然而,100劳动力以下的小企业从137,753家增加到284,411家,增加数为146,658家,净增106.5%,远超过十年之内企业增加的平均数。〔3〕九十年代初,集中度下降趋势并未改变,由于1994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未能提供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数据,只能统计除个体工业之外的工业企业数,1990年为178.18万家,1993年增加到194.04万家企业,三年之内净增15.86万家企业〔4〕。
企业数目的增加降低了工业集中度,中国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正在变小。大量的小企业出现使社会资源分散化,其中对工业资金的分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3.中国工业资金在不同企业规模间的配置。这是本文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由于资本集中是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共同现象,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资金向效益好的工业部门和企业集中,但中国在80年代的资金集中模式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资本短缺的中国经济中,大企业的资本集中度很低。拥有3,000劳动力以上的企业在1980年仅占总资本的43.6%,到1990年则占37.1%,减少了6.5个百分点;1980年拥有不足1,000劳动力的企业占总资本的37.5%,1990年上升为40.8%。如果对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占有率加以分析,发现中国工业资金集中度在十年内大大下降:(a)拥有10,000劳动力以上的最大企业的资金占全国工业资金份额从1980年的27.6%,下降到1985年的25.2%,进而下降到1990年的22.3%,资金份额减少了5.3个百分点,十年之内大幅度下降。相反,最大企业的数目则增加了25%,从1980年的271家到1990年的339家。企业数目增加而资金份额却下降,表明最大企业拥有资金的平均规模下降〔5〕。拥有5,000—10,000劳动力的企业同样如此。从1980年的9.2%下降到1990年的7.7%,减少了1.5个百分点。(b)同期拥有不足100名劳动力的许多小企业则从1980年的5.2%增加到1990年的6.8%,增加1.6个百分点;劳动力100—500人的企业增加0.6个百分点,劳动力500—1000的企业增加了1.1个百分点。(c)十年之内资金份额增加最多的是拥有1,000—3,000劳动力的企业,增加3.3个百分点;其次是职工人数不足100名的企业,增加1.6个百分点,这两类企业是资金增加的主要受益者。
一般说来,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大企业的资金集中度越高,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资金密集度的差别越大,或出现相反情况。上述方向表明,小企业在改革期间增加了它们的资金份额。因此,80年代以来,小企业的资金增加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份额减少,而且缩短了与大企业之间经济效益的差距,增加了它们的市场份额和力量。然而,大企业资金份额的相对减少意味着可供支配的资源减少。那末,整个工业经济效益因较高效益的大企业缺少资金等资源和较低效益的小企业增加资金等资源而降低了。这是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经济效益下降或提高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调查说明资金集中对提高总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小企业因较高的资金利税率已经提高了它们的经济效益,但是大企业与小企业效益差别仍然很大。如果小企业继续扩大它们在中国工业中资金和劳动力比例,全国经济效益的增长将会受到影响。新的资料显示工业经济效益仍处在下降阶段。例如,国有经济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从1990年的12.4%下降到1993年的9.7%,产值利税率从12.0%下降到11.1%。〔6〕。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是劳动力在100名以下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吸收了相对高比例的劳动力和资金。小企业的职工对国民生产的贡献相对较小。因而对企业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建造大型现代化工业又是提高中国工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产生的新问题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从资金的宏观管理来看,投资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投入,增加产出。80年代以来,技术发展迅猛异常,中国的大批高科技工业已经迅速建立起来了,传统工业已经注入了新的技术。但是,从投资能力来说,应该以最少的投资(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80年代的资金配置模式显然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大企业处于一种重要的地位,更能采用先进技术,有能力消化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推广,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和整个工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新的技术和更多的投资应当流向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企业的技术提高可以促进技术在全部生产过程的推广,提高中国工业经济效益。因此,政府要改变80年代资源配置的错位现象,从整个工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使资金流向效益较高的大企业,而不是流向效益相对较低的小企业。
五、结论
我在上述论述中已经考察了80年代以来经济效益和工业集中度的关系,现在可以总结在本文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深度,尚不可能完全解释80年代以来的工业集中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准确地预测其未来方向。然而,通过对实际经济运行中发生作用的因素加以考察,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1.工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规模是积极相联的,大企业的利润率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加。研究发现,关于工业集中度与经济效益的理论前提可以解释利润在不同企业规模之间的变动性:在企业规模大时,呈现较高的利润率。中国工业经济的数据分析证实了理论假设:工业集中度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的关系。
2.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同工业部门的利润率不同,不同企业规模的利润率不同是客观现实。小企业虽然提高了经济效益,缩短了与大企业之间的效益差距,但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异仍然存在。
3.小企业的迅速建立和增长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但是这个增长也导致了许多低效益的小规模企业遍地开花,结果,更多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资金)流向了效益相对较低的小企业。从而恶化了中国的资源配置,制约了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从政策含义来说,中国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说明中国经济仍未摆脱高速低效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上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状况是与不断下降的工业集中度有密切联系,既然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效益之间如同工业化国家一样存在着线性关系,政府采取大幅度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将是解决中国工业经济高速低效和扭转经济效益下降趋势的重要措施。
注释:
〔1〕作者以1989—1991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作为主要
资料来源,统计资料共包括中国工业的40个部门,8个是采矿业,2个是电力供应和自来水供应,30个是制造业部门,然而,家具制造业和其他未分类的制造业的最大企业的产出未超过1亿元,故未列入本节分析之中。
〔2〕《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年,第120页—128页。
〔3〕《工业普查资料·全部工业企业》,第1025—1115页。《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1年,第363—393页。
〔4〕《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年,第21页。
〔5〕《中国工业普查资料·全部工业企业》,第1076页。《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1年,第361页。
〔6〕《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4年,第57页。
作者介绍:殷醒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80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有着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工业低集中度的逐步下降,二是工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趋势。(Yin,1995)中国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地方工业化的基础上的,各级地方政府组建企业和管理企业…
摘要: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在寻找正确的歌唱技巧。古往今来,什么是正确的歌唱方法成了讨论不休的话题。因为歌唱的无穷魅力与抽象性而使得它更笼罩了神秘的气息,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一项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则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对其进行简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当中,市场经济的成分逐渐增多,市场机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对我国的石油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旧体制下旧作法的弊端日益明显,其中,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石油工业改革的障…
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这一战略能否得到顺利实施,与大公司、大集团的债务重组息息相关。目前,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十分沉重,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数据,我国国有资产总额现有41370亿元,负债31049亿元,负债率为75.1%。…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1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