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
本文关键词: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
【摘要】: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估算碳排放量,结合GDP数据得出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能源禀赋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趋势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样本区间内,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全域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省域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省区和较低的省区均趋于相邻。另外,碳排放强度全域Moran’s I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碳排放强度的集聚程度趋于强烈。2能源禀赋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源丰裕地区,倾向于利用比较优势,发展能源开发、加工等能源依赖性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最终形成了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还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能源丰裕的地区在推高当地的碳排放强度的同时,还会辐射到周边地区,并进一步影响全国的数据。受能源开采限制以及国家政策等的影响,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有弱化的趋势。3技术进步各变量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外商投资和科技经费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人力资本和专利授权量的溢出效应不明显。从时间趋势来看,技术进步各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有所减弱,甚至出现由负向转为正向效应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技术无法适应低碳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加大对教育及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节能技术的扶持,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然气资源的经济安全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G0301)
【分类号】:F426.2;X24
【正文快照】: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的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加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将会加剧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1],使我国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就此,中国政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仲伟周;;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研究——要素禀赋的分析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2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3 吴玉鸣;吕佩蕾;;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J];桂海论丛;2013年01期
4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叶信岳;姜会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2013年10期
5 邹薇;刘红艺;;城市扩张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林伯强;黄光晓;;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基于空间分析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7 吴海兵;肖地楚;王欣欣;邹安全;王建平;;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能源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10期
8 仲伟周;王军;;基于能源禀赋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魏巍贤;杨芳;;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0年07期
10 申萌;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2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5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6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7 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8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9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10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5 宋德勇;王萱;;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雷明;廖博;殷子涵;李沙浪;戴亦舒;;低碳发展下增长核算与经济增长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9 吴振信;闫洪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环渤海经济圈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李沙浪;雷明;;基于TOPSIS的省级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其空间面板计量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道臻;外国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万建香;环境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云;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许盛;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邵咪咪;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孙耀华;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余洋;基于碳减排的广东省土地利用调控对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鑫;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宋帮英;苏方林;;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4期
3 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4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5 常进雄;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6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7 杨福霞;聂华林;杨冕;;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分析——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8 王丹枫;;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9 赵晓丽;胡军峰;史雪飞;;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对中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10 王金秀;;我国地区间财税的失衡及其矫正——以产业结构为视角对三大地区财税收入差异的经济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红霞;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周靖祥;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失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湖杰;中国省际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174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17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