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
本文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
【摘要】:以系统协调度模型为研究基础,以中部6省为研究主体,探讨中部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程度。主要结论:我国中部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个子系统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态势;两个子系统的协调水平虽有小幅增长,但提速不快。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将是今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与社会管理系;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93,SK2013A03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3B497) 安徽省省级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2013zy095) 安徽省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2014sjjd032) 安徽省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5zjjh044)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
【分类号】:F424;F719
【正文快照】: 中部地区承接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有效发挥传递扩散机制作用,提高中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转移,促使生产要素区域间合理流动,可以培育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然而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离预期目标尚有距离,产业趋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巍;林汉川;付子墨;;我国先进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杜传忠;邵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徐浩鸣;;区域中心城市非线性经济系统协同度测度——以广州与深圳双中心的比较为例[J];城市问题;2014年02期
3 徐建中;谢晶;;基于属性视角的我国制造业先进性的判断与测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5期
4 徐浩鸣;;深圳区域中心城市非线性经济系统协同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13年05期
5 周青梅;;制造业竞争力与结构调整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经济论坛;2014年06期
6 谭蓉娟;谭媛元;陈树杰;;产业位势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维度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16期
7 孙敬水;杜金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8 郑四华;肖远新;张金阳;;江西省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2015年02期
9 黄昶生;张旭宇;;山东省制造业评价及转型升级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德才;李廉水;徐斌;;制造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高光锐;王莹;;六大主要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2期
3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4 张金华,俞金红;江苏省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J];江苏统计;2002年03期
5 常建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11期
6 武义青 ,马银戌;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7期
7 龚唯平;;当代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因及新趋势[J];经济前沿;2007年11期
8 郭巍;余际从;;重庆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超;钟良晋;;贵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现状、障碍及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1184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18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