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基于物质平衡原则的工业碳排放效率评估

发布时间:2017-11-16 17:17

  本文关键词:基于物质平衡原则的工业碳排放效率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效率 物质平衡原则 数据包络分析 权衡


【摘要】:考虑物质平衡原则,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新的碳排放效率指标,并应用于分析1997~2012年间中国工业部门的CO2排放效率、减排潜力,以及排放与成本之间的权衡。结果表明,中国工业部门的CO2排放效率和成本效率均较低,且具有较大的省际差异;在现行技术下,全国平均的成本节约和排放削减存在潜力。成本有效和排放有效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虽然可以通过征税或者补贴等措施来同时达到这两种目标,但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巨大,在经济上不可行。比较而言,成本有效是现行市场条件下更为合理的选择。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03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YJC790248)
【分类号】:F424;X22
【正文快照】: 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也迅速增加。目前,中国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和,使得中国面临着国际社会要求加强减排的巨大压力。1研究背景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研究。一些研究采用碳强度或者碳生产率(碳强度的倒数)等简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2 黄磊;周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能源产出及替代弹性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4 查建平;唐方方;别念民;;结构性调整能否改善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5 滕玉华;刘长进;;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区域能源需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6 杜慧滨;王洋洋;;中国区域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及收敛性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7 林善浪;张作雄;刘国平;;技术创新、空间集聚与区域碳生产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8 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刘威;陈书章;马恒运;;我国原料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3 傅晓霞;吴利学;;中国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决定机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反事实收入分布方法的分析[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4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5 刘生龙;张捷;;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再检验——基于1985-200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12期

6 胡晓珍;杨龙;;中国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及收敛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7 张云;杨来科;;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决定与最优出口规模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8 李强;郑江淮;;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基于差异分解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2期

9 丁小平;刘铮鸣;;我国税收超增长的因素分解——基于随机生产边界模型的实证研究[J];西部论坛;2012年03期

10 李谷成;;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与收敛性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秉镰;余泳泽;;“技术势能”假说与FDI技术外溢分解——来自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3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孙玮;成力为;王九云;;高技术产业内外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基于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视角的三阶段DEA-windows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周五七;聂鸣;;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6 张国富;杜子平;;人力资本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趋同研究——基于非线性时变单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7 孙作人;周鹏;周德群;范丽伟;;基于效率模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优空间分配[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陶长琪;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技术效率与要素积累视角[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9 P.Zhou;B.W.Ang;J.Y.Han;;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国富;杜子平;;人力资本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趋同研究——基于非线性时变单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林建明;转型期地方政府扶持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王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文超;高技术产业生态转型的动力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郑循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田刚;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徐键辉;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王荣桂;广东省能源供求预测与发展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王丹利;FDI技术溢出对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差距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淑娜;中国火电行业煤炭消耗、SO_2排放的时空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唐定燕;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向彦任;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丁娟;基于市场匹配率的物流运行效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俊;我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丽丽;范爱军;;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模型的非线性关联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12期

3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4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5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6 刘占成;王安建;于汶加;李铭;;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7 田银华;贺胜兵;;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J];系统工程;2010年11期

8 蔡f ,都阳;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9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10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文忠,孙雷,孙良田,石德佩,张俊良,李士伦;异常高压油(气)藏物质平衡新方法的应用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庞雄奇,周永炳;煤岩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油气量物质平衡优化模拟计算[J];地质地球化学;1995年03期

3 张伦友;孙家征;;变容物质平衡方法及其在气田开发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1991年05期

4 王英;孙雷;陈亮;叶雪松;苏丹;;致密砂岩油藏注气非混相驱物质平衡及渗流机理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1年03期

5 李源;应杰;;论物质平衡理论对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影响[J];才智;2011年28期

6 杨敏;鲁新便;林加恩;;基于流压速率的水驱油藏物质平衡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4期

7 刘小兵;花梅;;水处理中物质平衡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8 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干酪根演化过程中产油气量物质平衡优化模拟计算[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1期

9 陈海龙;关文均;赵伟;陈剑;;物质平衡拟时间在低渗气藏动态分析中的应用[J];天然气技术;2007年06期

10 G·R·King ,华桦;关于有限水侵的煤层和泥盆系页岩气藏的物质平衡方法[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明虎;;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实地测量技术[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张广兴;魏文寿;辛渝;李帅;;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夏季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吉英;东南极Lambert冰川盆地上游物质平衡的时空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93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193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