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京津冀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11-18 23:03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 制造业 空间格局 协同发展


【摘要】:制造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随着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优化呈现出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特征一方面能够反映其布局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态势,另外也能从一个侧面刻画出区域的协同发展状况。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县层面上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区域的京津走廊向东部沿海及冀中南腹地扩散的特征,由于各行业要素属性的差异,导致各类型行业的空间格局变动情况各有不同,首先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由中心区域及核心区县向河北全域欠发达地区扩散的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呈现出向东部沿海及冀南区域扩散的特征,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呈现出向环京津及冀中南重要城市扩散的特征。影响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动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禀赋、集聚动力以及区域政策。为优化京津冀制造业空间格局,应加快落实区域性产业政策,加快重要节点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及产业链延伸,促进区域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90136)
【分类号】:F4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度重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成为新时期的重要国家战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6日讲话中明确表态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区域协同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立新;张丽丽;;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培育建设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张树军;;产业集群培育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06期

3 张文忠;三峡库区淹没工矿企业迁建重组模式的实证研究[J];改革;2000年06期

4 张耀辉;论中国西部开发与东部同步发展战略[J];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周新生;产业兴衰探析[J];人文杂志;2004年04期

6 潘伟志;论经济全球化与加快产业转移[J];生产力研究;2003年04期

7 潘伟志;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年10期

8 龚虹波,许继琴;国内外产业集聚政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4年10期

9 王然;;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J];生产力研究;2009年23期

10 魏晓洁;石碧华;;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汤清;广东省金融支持下的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方永恒;产业集群系统演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马业保;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思路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玉成;天津港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张振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广东省区际产业转移的财政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刘洁;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与政策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李鹤虎;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谢晓华;福建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空间配置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博;基于资源集约悖论理论的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桂枝;河南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祝尔娟;杜梅萍;;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J];前线;2008年09期

2 王宪明;王立平;;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年26期

3 周伟;祝尔娟;;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思考——2008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涂英柯;司林波;孟卫东;;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年2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方杰 王斌来 李仕权 李增辉;[N];人民日报;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波;耿帅;;跳出制造业看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J];浙江经济;2003年15期

2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3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4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5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6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7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8 李承玲,高健,程晓蕾;浅析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9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10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青岛入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首届陕西装备制造业总评活动盛大启动[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关于长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期”[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升级[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创新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迁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N];湖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f^;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01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201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9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