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湖南郴州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协调发展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测度了郴州市11个县域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郴州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度总体上处于"双低型"协调发展状态或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空间分布上,处于低水平协调度状态或不同程度失调状态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郴州市主要交通干线途经地区,而协调度高的县域则分布于郴州市边缘地区,究其原因是新型工业化水平影响了两者协调度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据此提出了郴州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度提升及其空间布局优化的策略。
【作者单位】: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湘南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3ZDA08)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2012ZK2047) 郴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CJ031)
【分类号】:F299.27;F427
【正文快照】: 0引言随着中国区域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对工业化和城镇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其概念内涵、发展模式、时空演化、动力机制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1-6]。就产业转移承接区而言,通过承接转移产业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2 许学强,张俊军;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3 熊鹰;曾光明;董力三;焦胜;陈桂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4 曹广忠;刘涛;;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5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5期
6 万伦来;朱骏锋;沈典妹;;淮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来自1998—2007年安徽淮河流域的经验[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4期
7 申海元;陈瑛;张彩云;裴艳飞;樊慧荣;;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西安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8 张正勇;刘琳;唐湘玲;徐丽萍;;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9 罗震东;王旭;耿磊;;二元城镇化机制与模式研究——以东营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10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甘肃省14 个市州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刘一苏;刘喜广;;基于熵值法的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3 侯林春;李会琴;彭红霞;温彦平;;湖北省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4 刘欣;;基于GIS·RS的石家庄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5 朱苏加;刘欣;;城郊型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鹿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6 陈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7 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8 朱效明;李旭祥;张静;;黄河流域县级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9 侯小卫;;我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10 刘飞;陆林;;淮北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映洁;;中国过度城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柳林;刘兆德;;东部沿海地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聪;吴承照;石鼎;;生态环境预警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动态的评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5 王栋枝;张丽辉;;沈阳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孙九林;李濵;;构建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铁松;王文敬;任德有;李剑;;我国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四川南充城市案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琳;;西北荒漠化地区宜居环境营造的实证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朱晓青;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武文婷;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新举;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赵利容;广州市城区街道毒害空气污染物暴露特征及其来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丹;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的淮河水污染预测[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薛晓坡;长株潭核心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伍贤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莹;河南省方城县城关镇人居环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燕;重庆市铜梁县乡村人居环境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飞飞;内蒙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王湘;论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质量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陈永国;;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基于新型工业化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4 曾万涛;;新型城市化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刘维新;;城乡一体视野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王如松;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
7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8 杨重光;;新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11期
9 邬红娟,林子扬,郭生练;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资源与环境预测方面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10 欧名豪,李武艳,刘向南,谌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占仓;[N];经济视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亮;区域经济联系与产业转移[D];浙江大学;2003年
2 张协嵩;闽侯县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强;王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J];科技信息;2012年27期
2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3 高宇;;关于河南新型城镇化理论与现实依据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年17期
4 刘建明;;新型城镇化工作解读[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年05期
5 李萍;;统筹城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财经科学;2012年12期
6 冯奎;;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12期
7 甘露;马振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观点综述[J];求知;2012年12期
8 王柄根;;新型城镇化猜想[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9 杨阳;;2013投资主题:新型城镇化[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10 刘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新思路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青军;;探索石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汤品森;曾鹏;;湖南新型城镇化之我见[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3 王发曾;;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任宗哲;;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5 孙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学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韦成功;胡翠萍;;新型城镇化下群众工作方法之探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军华;;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玫晓;郭心;;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莉;;马克思人本理念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变[N];郑州日报;2011年
2 中共河南省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建设新型城镇化社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解静怡;省社科院调研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N];鹤壁日报;2011年
4 记者 沙星海;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调研组莅平[N];平顶山日报;2011年
5 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郝二有;宣传工作如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鼓与呼[N];许昌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倾心倾力有声有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N];许昌日报;2011年
7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张通要求 强力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出台[N];湖北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N];益阳日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努力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N];哈密日报(汉);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梁前广;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付渊博;鹤壁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黄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探索[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永泽;济南市新型城镇化重点地域产业园区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13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21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