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比较及其对当前中国的启示——以英国和美国为例
本文关键词: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比较及其对当前中国的启示——以英国和美国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去工业化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摘要】:基于不同角度,去工业化可以分为很多类别。英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两个典型代表。英国偏总量、整体性去工业化,从数量上看偏强去工业化,更多表现为生产率的去工业化;美国则偏结构性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从数量上看偏弱去工业化,更多表现为就业和产出的去工业化。从事后的观点来看,去工业化给英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偏消极,而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偏积极。当前中国似有去工业化的苗头,需要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上进行思路调整与改革,构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发挥大国优势,充分利用区域去工业化和结构性去工业化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避免去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中国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0BJL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过剩条件下促进经济适度发展的结构优化理论与对策研究”(13CJL015)
【分类号】:F41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颇具标志意义的巨大变化: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2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继199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二产业后,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秋石;;新国际劳动分工、全球金融危机与产业转移——兼议“订单转移”为发展中地区带来的历史性机遇[J];当代财经;2008年12期
2 王秋石;王一新;杜骐臻;;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J];当代财经;2011年12期
3 王展祥;魏琳;;去工业化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基于结构失衡视角[J];当代财经;2012年06期
4 谢富胜;中国的“离制造业”现象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5 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去工业化的动因与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1期
6 ;樊纲:“离制造业”可能使中国陷入产业空心化泥沼[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03期
7 徐朝阳;;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倒U型”产业结构变迁[J];世界经济;2010年12期
8 叶祥松;晏宗新;;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华民;[N];东方早报;2012年
2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N];文汇报;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院花;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晓丽;龚新蜀;;金融危机背景下新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06期
2 王溥;重庆与上海等省市制造业结构与竞争力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03期
3 王秋石;;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五大特征——兼议中国后发展地区的机遇[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4 王展祥;;去工业化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J];当代财经;2010年07期
5 王秋石;李国民;王展祥;;去工业化的内涵、影响与测度指标的构建——兼议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J];当代财经;2010年12期
6 王秋石;王一新;杜骐臻;;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J];当代财经;2011年12期
7 王展祥;魏琳;;去工业化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基于结构失衡视角[J];当代财经;2012年06期
8 杨青龙;;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文献中的五类假说[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张捷;张媛媛;莫扬;;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演进的影响——基于制造-服务国际分工形态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3年06期
10 蒋丽丽;周丹;;农业现代化对我国服务业占比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李倩倩;;浅谈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对中国的启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3 王秋石;王一新;;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红强;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罗瑞荣;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闫星;美国信息产业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赵红梅;人力资本演变的关联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杨志国;政府经济职能国际比较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石品;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苏守波;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超;比较优势、适宜性技术进步与中国现代产业发展[D];暨南大学;2012年
10 朱元秀;现代化视角下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院花;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程晓丽;新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3 陈姝君;林登·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的社会救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江涛;美国为什么拒绝《京都议定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琳;全球化条件下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犁;香港去工业化:特点及路径[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7 虞卓然;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庞舒雅;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郭振华;资源诅咒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袁列梦;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清;高扬;;经济发展必须直面输入型金融危机——中国宏观经济现状的一种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王小明;;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7期
3 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年06期
4 王爱俭;陈杰;;中国虚拟经济规模适度性研究——基于资本市场效率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8期
5 王秋石;;新国际劳动分工、全球金融危机与产业转移——兼议“订单转移”为发展中地区带来的历史性机遇[J];当代财经;2008年12期
6 王秋石;;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五大特征——兼议中国后发展地区的机遇[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7 王秋石;李国民;王展祥;;去工业化的内涵、影响与测度指标的构建——兼议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J];当代财经;2010年12期
8 王秋石;王一新;杜骐臻;;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分析[J];当代财经;2011年12期
9 庞瑞芝;;中国省际工业增长模式与提升路径分析——基于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万灵;任培强;;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成业;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朝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产业研究[J];经济问题;2000年10期
2 河北省工业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及思考[J];价值工程;2000年01期
3 王关义;广东工业化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0年Z1期
4 陈清仙;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2期
5 胡军,向吉英;论局域工业化的跨越模式──以深圳为例[J];学术研究;2002年03期
6 金伟,杨明,曹峰军;关于哈尔滨市工业化水平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2年04期
7 李志良;工业化仍在挑战贵州“爬坡过坎”[J];理论与当代;2002年08期
8 陈淮;工业化仍在挑战中国[J];北方经济;2002年10期
9 李斌,史润林,张晶,于文;加快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内蒙古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北方经济;2002年10期
10 于晓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探索;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2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5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罗润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跨越[N];中国信息报;2002年
7 刘平量;海南加快工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N];海南日报;2005年
8 胡晓映;任重道远图自强[N];阿坝日报;2006年
9 漆先望;工业化阶段更替 孕育新发展机遇[N];四川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洪黎明;两化融合是“四化”同步的引擎[N];人民邮电;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9 郜筱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许轶e
本文编号:1257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25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