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煤炭开采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

发布时间:2017-12-08 05:33

  本文关键词:煤炭开采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整治 煤炭开采 生态效应 地域分异 生态修复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这种效应在矿区内和矿区间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尽相同,存在分异现象;影响生态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采矿扰动因子和本底生态条件。研究结论:开展矿区生态监测和修复需要分区对待,并探索其敏感性指标或建立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4214,U1361214,71473249)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110800) 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2013T6057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SZBF2011-6-B35)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KYZZ-0386)
【分类号】:X24;F426.21
【正文快照】: 煤炭资源开采不可避免地损毁或占用土地资源,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据测算1987—2020年煤炭生产损毁土地2700.12万亩,待复垦面积为2107.59万亩,复垦潜力巨大,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已经成修稿日期:2014-10-15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综合整治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2 王光亚;徐州地区采煤活动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破坏和防治对策[J];江苏地质;2000年03期

3 胡振琪;;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20年:回顾与展望[J];科技导报;2009年17期

4 张泓;晋香兰;李贵红;杨志远;贾建称;姜在炳;韩保山;;世界主要产煤国煤田与煤矿开采地质条件之比较[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6期

5 卞正富;许家林;雷少刚;;论矿山生态建设[J];煤炭学报;2007年01期

6 侯湖平;张绍良;丁忠义;公云龙;马昌忠;;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煤矿区生态损失测度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3期

7 雒建中;;基于3S技术的大柳塔煤矿土地利用动态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2年02期

8 毕如田;白中科;李华;李卫祥;;基于RS和GIS技术的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9 张召;白中科;贺振伟;包妮沙;;基于RS与GIS的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汇量的动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10 卞正富;煤矿区土地复垦条件分区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丽娜;陈月娥;;土地复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2 李玲;冯新伟;路婕;陈伟强;;永城矿区采煤扰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及土地复垦[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3 张欣;王健;刘彩云;;采煤塌陷对土壤水分损失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4 李晶;樊国盛;;云南省个旧市xT湖公园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5 刘东武;;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秦皇岛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6 谭锋;陈运春;张川;周际;刘喜韬;余建新;;矿山土地复垦工程项目估算标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5期

7 陈建平;兰石;田犀;;浅谈生态矿山建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8 邱文;郭东罡;上官铁梁;;浅析山西乡镇煤矿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9 郑丽华;;新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建设[J];北京农业;2012年12期

10 韩奎峰;康建荣;;动态矿区DEM生成方法及其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nalysis of Ground Fissures Induc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in a Metal Min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梁海超;张定宇;李妍均;成六三;;重庆松藻矿区煤炭开采的土地利用响应特征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武京涛;;论在农村宅基地复垦中推进新农村建设[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Engineering geology,ground surface movement and fissures induc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in the Jinchuan Nickel Min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新生代·地磁与空间电磁·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C];2004年

5 ;Ground subsidence induced by backfill-mining of a nickel mine and development forecast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Regularity of ground rockmass movement induced by backfill mining metal min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贾建称;;中国含煤区构造变形[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8 方世明;陈清;张树华;高洁;;矿山土地复垦综述[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9 金宇松;刘永旭;;磷矿山灾害与防治措施[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东升;;新邱露天矿排土场岩石风化及风化物物理性质研究[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杨亮平;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地面塌陷地质环境类型及其恢复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3 杨海洋;岩溶堆积型铝土矿采矿用地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张伟;河北省矿山废弃地治理模式与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玲;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特征与分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峰;煤炭行业低碳生态矿山建设模式及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宋莹;矿区矿地一体化审批与监管模式及其信息系统[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郝玉芬;山区型采煤废弃地生态修复及其生态服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范钢伟;浅埋煤层开采与脆弱生态保护相互响应机理与工程实践[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陈树召;大型露天煤矿他移式破碎站半连续工艺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俊珍;风化型土质金矿尾矿植被恢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潘妍宇;山地煤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与设计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代金秋;采空区充填控制覆岩沉降相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苏敏;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思思;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效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黎巍;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小龙潭煤矿生态恢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欢;基于金属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金香;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思考[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9 邢梦罡;河北省矿山复垦区农田水利措施建设的适宜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春雷;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重构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2 王蕾;张景群;王晓芳;苏印泉;;黄土高原两种人工林幼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3 胡巍巍;王根绪;邓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4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5 刘惠清,许嘉巍,吴秀芹;西藏自治区乃东县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6 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7 卞正富;张燕平;;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8 闫慧敏;刘纪远;曹明奎;;中国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地形控制作用[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9 殷鸿福,吴顺宝,杜远生,彭元桥;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J];地球科学;1999年01期

10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J];地学前缘;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月容;洞庭湖退田还湖区钱粮湖垸景观格局、土壤质量与土地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仙;任晓冬;荣建国;黄明杰;;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的地域分异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2 伍光和;黄土高原重点县综合治理与发展规划中的地域分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年01期

3 蒋高明,黄银晓,林舜华,韩荣庄,高雷明;海河流域不同植物砣含量、地域分异及其输入、输出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4 李相然,宋琰勋;中国工程地质环境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管理与防治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5 孙鸿烈;郑度;;世界屋脊奥秘的探索(下)[J];科学;1992年02期

6 方创琳;垃圾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经济成分及分异[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04期

7 舒若杰;高建恩;赵建民;吴普特;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8 潘玉君,武友德 ,张谦舵 ,段勇;“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试定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9 钟水明;;四川盆地地域分异及其开发与保护[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7年02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健;;苏州地理区域的划分与发展展望[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海龙;明清晋商对福建茶产业地域分异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65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265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7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