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制造业外包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推进中国制造业外包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 出处:《学术交流》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制造业外包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对中国制造业以及对外贸易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球价值链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各国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中国制造业外包企业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此情况下,推进中国制造业外包转型并向价值链两端攀升势在必行。但在推进制造业外包发展过程中存在退税不及时、优惠税收"一锅端"、国内深加工结转业务无法享受优惠收税等一系列财税问题。只有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差别税收"、增加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有效的财税政策并避免实施过程中引发的其他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这些财税问题,推进制造业外包完成转型升级,并向价值链体系的两端攀升。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化’同步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联动效应研究”(13YJA790028)
【分类号】:F424;F812.0
【正文快照】: 中国丰富及廉价的要素资源、优惠的政策使得一些投资商及发包商将其部分业务转移至中国,由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进行“代工生产”或者“配套生产”,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中心”,这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同程度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但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2 杨立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的外包承接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01期
3 杨立强;;中国制造业的代工发展模式:国际比较与发展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10期
4 李海莲;;转变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方式的税收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08年11期
5 许强;;国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财政;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咏梅;鞠胜;;外包的界定及其形态、特点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2 常黎;胡鞍钢;;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3 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获取的价值——基于零部件进出口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1期
4 郑文晖;宋小冬;;全球化下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的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1期
5 王昆;廖涵;;国际产业趋同与差异研究——来自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6 黄庆波;姜丽;王柏玲;;辽宁承接制造业外包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杨立强;;中国制造业企业承接外包生产与自主创新[J];当代财经;2008年09期
8 王中华;代中强;;外包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物品外包与服务外包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4期
9 周政;陈健;;地区垂直专业化发展——行业和省份差异的比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10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宸t];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吕新军;国际外包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杜宇玮;国际代工的锁定效应及其超越[D];南京大学;2011年
8 宋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的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利民;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杨立强;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玉书;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彭兴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何慧慧;东亚地区垂直分工背景下中国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梅虹;外包推动下的中国制造业自主成长战略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5 叶丽娜;离岸服务外包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D];宁波大学;2009年
6 刘丽华;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陈琳琳;垂直专业化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8 张路路;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美贸易利益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郑桂平;区域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杨丽华;GATS中的紧急保障措施机制探析[D];厦门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象;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2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3 周晓艳;黄永明;;全球生产体系下台湾地区的个人计算机产业集群升级[J];当代亚太;2007年01期
4 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6期
5 郑江淮,高春亮;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最优产业配套与政策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2期
6 江霈,王述英;外包生产模式及其对市场结构影响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6期
7 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8 胡军,陶锋,陈建林;珠三角OEM企业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8期
9 杨丹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9期
10 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2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3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4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5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6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7 李承玲,高健,程晓蕾;浅析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8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9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10 南方;;“十一五”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任——创自主品牌[J];机电新产品导报(数控机床市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青岛入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首届陕西装备制造业总评活动盛大启动[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关于长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期”[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升级[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创新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迁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N];湖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f^;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24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2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