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外围”国际经济体系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22:00
本文关键词:“中心-外围”国际经济体系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研究 出处:《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再工业化 “中心-外围”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通过产业全球化(产业链外包)建立起来的以美国为中心的“中心-外围”国际经济体系出现动荡。此后,为实现“重振美国,领导世界“的战略目标,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这一战略不仅使得全球掀起了一轮新的产业转移浪潮,更揭开了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序幕,将工业生产方式和全球经济格局推进了一个调整变革期。本文以相互依赖理论、领导国家权势兴衰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大量的历史材料为依据,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以领导国家作为中心,而其他国家居于外围的“中心-外围”体系兴衰的根源。指出工业优势地位是领导国家构建“中心-外围”体系的基础。并根据领导国家债务、债权状况,进一步将“中心-外围”体系分为英国“债权式”、美国“债权式”和美国“债务式”三种类型,指出正是因为美国工业优势地位的下降使得金融运转空心化,才是当前体系动荡出现的根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正是基于维系当前“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而提出的。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这一体系通过产业全球化削弱了各国对货币的定价能力,从而被迫形成对美国的金融依赖,即“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是信用货币时代美元霸权的制度性保障。因此,美国再工业化并不是企图打破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是通过发起一场产业技术革命,率先实现美国经济的持续性复苏来提振各国对美国维系现有体系能力的信心,并通过抢占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技术制高点迫使外围国家继续保持对美国依赖关系,从而实现其巩固“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根基的战略目的。从战略执行的情况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确使得“债务式”“中心-外围”体系的基础开始加强。但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的造成了较大地影响。中国应以从消除互疑、减少对抗、互利共赢等方面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从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方面来增强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化危机为转机,实现中国的崛起。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荔;;警惕贸易摩擦新动向[J];世界知识;2013年20期
2 王丽娜;;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实施效果分析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对外经贸;2013年09期
3 郝军;房卓;王燕;;中国珠三角东南亚国家加工制造业及港口竞合格局变化浅析[J];中国港口;2013年08期
4 李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多层级影响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6期
5 朱颖;罗英;;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3年04期
6 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年04期
7 孔祥永;;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调整的成效与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1期
8 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J];当代亚太;2012年06期
9 李博洋;郭庭政;;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比较与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25期
10 芮明杰;;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叩门,中国怎么办?[J];当代财经;2012年08期
,本文编号:1330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3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