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能源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因素研究 出处:《学习与实践》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能源产业集群 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面板模型 框图模型
【摘要】: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会表现出明显的区位选择的特征,并不是所有地区都会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政府推动力量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条件,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区域要素和融资要素。通过对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测度,并使用统计软件分别对区域要素、融资要素以及产业要素中的"创新创业文化"三个主因子单独进行回归分析和综合的回归分析显示:区域新能源基础设施的保障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产生的拉动力、新能源资源禀赋的吸引力、产业资本的推动力和创新创业文化的感召力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区位选择的主要动力源。
[Abstract]:......
【作者单位】: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编号:14YJCZH042)” 2013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浙江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编号:2013B057)“
【分类号】:F426.2;F224
【正文快照】: 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区位选择特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区位条件下,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是不同的,在有些地区比较容易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而有些地区可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政府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条件,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区域要素和融资要素,切勿盲目推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继子,刘春玲,胥朝阳,蔡根女,周德翼;市场需求模式下集群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决策[J];财经研究;2004年10期
2 唐健;李岩;;产业资本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6期
3 王淑贤;;基于需求冲击分析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4 郭永辉;;集群创新文化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J];商业研究;2013年06期
5 赵领娣;张磊;李荣杰;杨明晔;;能源禀赋、人力资本与中国绿色经济绩效[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4期
6 谢光亚;李明哲;;基于专利信息的中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8期
7 师博;单豪杰;;重叠需求、能源禀赋与双边贸易成本——基于上海合作组织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8 丁文广;于娟;卜红梅;;甘肃省能源资源禀赋与贫困关系的量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7年06期
9 徐景峰;;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基于非平稳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年02期
10 邵同尧;潘彦;;风险投资、研发投入与区域创新——基于商标的省级面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基于集群区域的物流园区发展思路[J];城市问题;2009年06期
2 胡振华;易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典型相关分析[J];系统工程;2010年11期
3 麻昌港;张劲松;;桂西南资源富集区糖业集群区域效应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4 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2期
5 易明;杨树旺;宋德勇;;产业集群治理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8期
6 张景华;;创新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3期
7 方玲;张倩;;安徽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与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原巢湖市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方世建;俞青;;中国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史长宽;梁会君;;中国内陆各地区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J];当代财经;2013年05期
10 吴晓志;;集聚供应链扰动风险与应对管理策略[J];北方经贸;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廉同辉;;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以安徽孙村服装产业集群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乔晓楠;张欣;;东道国的环境税与低碳技术跨国转让[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3期[C];2012年
3 Danhong Chen;;Type Selection of Tourism Supply Chain and its Safeguard Mechanism[A];第26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胡永亮;分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及其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4 陈旭;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纪玉俊;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6 区毅勇;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扩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易明;产业集群治理:机制、结构、行动与绩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谢清纯;陶瓷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赵志豪;基于双重视角的产业集群网络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李瑶亭;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长军;中小企业集群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燕楚;集聚型供应链网络的鲁棒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姜媛媛;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海燕;内陆保税区对中国内陆经济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郭小红;中国金融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6 寇爽;沈阳汽车产业集群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7 樊培;产业集群中供应链协同商务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培亮;集群式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9 丁建军;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产业集群治理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10 陈江;浙江服装产业区域竞争力和集群治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强;;河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刘悦;时志刚;胡颖;张婷;;海上风电技术特性对比分析[J];船舶工程;2012年01期
4 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5 常进雄;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6 邵帅;;煤炭资源开发对中国煤炭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3期
7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8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9 彭觅;吕斌;张纯;黄斌;;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10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金吾伦;[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张红霞;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刘海波;我国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朱孝忠;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张新峰;空间自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詹士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徐彬;空间权重矩阵对Moran's I指数影响的模拟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文韬;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8年
4 刘莹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周侠;风险投资与国内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张湖杰;中国省际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力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透视[J];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05期
2 赵江明,刘金红;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创业、创新与社会资本[J];乡镇经济;2004年06期
3 徐维祥,唐根年;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6期
4 刘奇中;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J];价格与市场;2004年06期
5 戴双兴;21世纪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4年03期
6 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7期
7 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8 徐颖,张少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及模式[J];经济纵横;2004年08期
9 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5期
10 刘轩;北京:产业集群需全面升级[J];投资北京;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龙丽梅;;宝鸡产业集群发展下的中小企业成长[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景元;马建兵;;浅析节约型产业集群的构建[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张树巍;;培育产业集群创建经济强市[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刘鹏;;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唐长春;;浅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策略[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张金海;刘雯;;浅谈廊坊市产业集群科学发展的对策[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李少武;;论产业集群的效应及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10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邱江辉 王泽平;产业集群策动增长方式嬗变[N];安徽日报;2005年
2 金兑;要大力促进和发展产业集群[N];安庆日报;2005年
3 阎星 王吉泉(作者阎星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王吉泉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成都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和主要方式[N];成都日报;2004年
4 穆延奎;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归大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钟欣;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宋时飞;集群符合工业化的内在规律[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张彦明 卞溪;产业集群造就了航母[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钱志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N];证券日报;2003年
10 仲 钦;产业集群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士忠;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集群[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郑才林;生产性服务对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纪玉俊;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郑宏星;基于制度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董ng;基于复杂性的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曹旭鑫;长沙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闵鹏;基于动力机制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雁琳;基于产业集群的学习型区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彭晖;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余泽海;安徽省产业集群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7 张燕;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麻昌港;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郑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10 于蓬蓬;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2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5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