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正迈入大数据时代
本文关键词:制造业正迈入大数据时代 出处:《电源世界》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制造 全球工业 智能制造 信息融合 物联网 信息技术 产品质量 聚类分析 预测模型 工厂发展
【摘要】:正在德国的工业4.0中,大数据被认为是物理与信息融合中的关键技术。在美国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中,大数据分析作为联机数据处理分析的核心,被认为是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的关键技术。在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成为两化融合的关键技术。无论是工业4.0、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共同目标,工业互联网是基石,大数据
[Abstract]:In Germany ' s industry 4.0 , Big Data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key technology i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 I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roposed by GE , Big Data Analysis is the core of online data processing analysis . 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key technology to reconstruct the global industry and stimulate productive forces .
【分类号】:F424
【正文快照】: 在德国的工业4.0中,大数据被认为是物理与信息融合中的关键技术。在美国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中,大数据分析作为联机数据处理分析的核心,被认为是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的关键技术。在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成为两化融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制造:80项世界第一[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12期
2 汪洋;专家学者纵论“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J];税务;2002年10期
3 常起延;中国制造 挑战 机遇与发展目标[J];税务;2002年10期
4 王德禄,姜涛;以新材料带动“中国制造”的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2年08期
5 ;中国制造与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10期
6 陈宗周;中国制造与中国研发[J];知识经济;2002年09期
7 陈文丰;黄波;;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J];未来与发展;2002年06期
8 李伟;武文生;;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制造的战略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2年06期
9 尹鸿祝;李术峰;;“中国制造”谁来升级[J];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10 王德禄,姜涛;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蕾;;“中国制造”的“三技一教”软肋[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震;;中国制造行业的企业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A];2012年陕西企业“走出去”征文活动文集[C];2012年
3 高洁;朱迦迪;徐凯;;从破解反公地体制寻求“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新源泉——兼论“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4 张静中;;中国制造在美国遭遇的危机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孔庆勤;颜琳;;“携手中国制造”广告效果评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杨万豪;;中国制造需要重拾“匠人精神”[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7 王瑞娟;刘春芝;;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SWTO分析及战略组合选择[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戴定一;;从“中国制造”看中国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A];第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梁昭贤;中国制造的民族性和世界性[N];中国民航报;2005年
2 黄海峰 牛源;“中国制造”中的经济安全和社会责任[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中国制造”80余种产品类产量世界第一[N];经济日报;2002年
4 万建民;“中国制造”呼唤“中国信用”[N];经济日报;2003年
5 记者 沈衍琪;“非中国制造”商标引发法律争议[N];北京日报;2006年
6 赵艳红;让“非中国制造”没有市场[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7 葛云;好家伙 中国制造[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8 袁启华 相晓东;“非中国制造”:负效应的警示[N];中国企业报;2006年
9 樊艳兵;“中国制造”让美国人欲罢不能的喜与忧[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胡立彪;捍卫并优化“中国制造”[N];中国质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小洲;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彩霞;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江捷;公共关系提升“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志军;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缝隙中的“山寨”背景[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盾;面向“中国创造”的中国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张艺琼;DVAE方法的应用及其对“中国制造”国内成分的还原[D];山东大学;2013年
5 郑升财;剖析中国制造对拉丁美洲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威胁[D];山东大学;2012年
6 罗纳;喀麦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态度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洪磊;中印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5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65878.html